12/9 融合於心之琴絃 – 相關介紹 (2017)



                                                                                          更多介紹請見 桑雅的音樂


     幸運地,桑雅擁有一些印度樂器,因此得以參與音樂的世界。
     傳統音樂流傳至今,僅少數仍保有古代靜心藝術,客觀藝術的質地。其中,相較於日本雅樂,印度古典音樂明顯著重於內心的情感。Raga—印度音樂詞彙裡是指曲目—這個字甚至帶有激情之義。
     然而在印度古密宗Tantra裡面,本來就蘊藏著將人類身心每一種能量蛻變成神性的智慧。因此在奧秘之書裡自然也會出現關於聲音,包括聽聲和出聲等靜心技巧。
     奧修同樣十分重視音樂。早在70年代初,動態靜心剛公佈不久,奧修就已嘗試為它加上現場的鼓聲。此後許多奧修靜心都會搭配音樂,而在Darshan, Whiterobe等奧修點化門徒,與門徒相聚的過程中,我們也可看到各種型式的樂器和樂隊。
     Pune的奧修社區有一獨特的空間——Samadhi。在印度這個字可代表聖人,上師的陵墓。而在Pune社區這空間也是用來靜坐或進行某些靜心。有個時期那裡每天下午3點的靜坐時段都有現場演奏。在這一小時靜坐的開頭和結尾,大約10分鐘吧,無論當天是Sitar, Dilruba, 或尺八,那樂器的聲響都會寧靜地迴盪在白色大理石,紫水晶,從透明落地窗映照進來滿滿的植物綠意,以及在場的靜心者之間。
     我不確定這空間目前的狀況,至少5年前它還是存在的。
     這次的活動,桑雅是運用印度樂器來引導,創造靜心的氛圍。靜心從整體來看是種多次元,多面向的工作,因此無論印度古典音樂,非洲鼓樂,或是現代的techo, partial音樂,都有可能成為幫助靜心的音樂類型,而這也對應到人的各種類型。然而什麼是人的類型?什麼是靜心的工作體系和目標?從心的感動,身體的震動,思緒的波動,然後來到意識,這中間的變化是什麼?什麼才能作為意識真正的定義?這些是桑雅關注的主題,甚至就是桑雅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桑雅邀請大家,藉由印度的琴絃一起融合於心,融入這意識的餘波蕩漾之中。


*******************************************************************************************

     與印度樂器結緣也是因為奧修。1998年,第一次去浦那社區,那時常常見到Gopal在社區內隨興且優雅地拉奏著他的Dilruba。
     那次就已帶回來一些印度樂器。但要到數年後,我才在師大夜市巷子裡一家收藏世界各地音樂的cafe,聽見這些樂器原來能發出這般的聲音。然後又過了數年,我跟幾位印度音樂家短暫地,不過也算正式地,學習了印度古典音樂。
     Raga, Tala, Alap…..那些旋律,節奏,音階簡直微妙到難以形容,就像難以測度之海洋。然而我心中還有另一種音樂,它迴響在浦那社區的三摩地,激盪在社區的佛堂大廳。當音樂超越了傳統和當代,當音樂不再只是為了音樂,當它能夠作為靜心者進入更高意識的載具時,它本身也就能以更高的意義而存在。
     桑雅不會是技巧精湛的音樂隊伍,然而借助於印度樂器獨有的深邃共鳴,桑雅或有可能營造出那般深刻的靜心音樂。即便沒有,我仍很慶幸自己能接觸到印度樂器,學習到印度音樂,並且不時在心裡聽見那些音符,如宇宙間之浪潮,細微地,卻又清晰有力地,拍打與振動著。


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