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 ─ 各句研習

*全篇介紹請至 བློ་སྦྱོང ─ 修心八頌與修心七要

གཞུང་བཟང་པོ་མ་བསྟེན།

莫學重義氣
莫學直報
不求於深記

Don’t be so loyal to the cause.
Don’t be consistent.

[ 不記仇 ]

(奧修語)
「你聽過任何像是『不要前後一致』這樣的說法嗎?當你第一次聽到或第一次讀到時,你會認為應該是哪裡錯,了可能是引據出錯或是別的事情。因為你們所謂的聖人一直在告誡你們的恰好相反。『不要前後不一,』他們說。『要始終如一』。
正是在此處顯示出阿底峽的優越。他說:『不要前後一致。』
為什麼呢?什麼叫做一致性呢?一致性的意思是根據過去而活。你會與之一致的是什麼呢?如果你想要維持一致,那麼你只能參照一樣東西,那就是過去。前後一致的意思是根據過去而活,而根據過去而活根本就不是在活。根據過去而活就是已經死了。這時你的生命就只是一種重覆而已。
前後一致意味著你已經決定了生命不會再出現更多,你已經來到可以完全停止下來;你不允許生命還有任何新的東西提供給你,你已關上你的大門。太陽還會升起,但你不允許它的光線進入你的房間。花朵還會綻放,但你始終覺知不到它的芳香。月亮還會來了又去,但你依舊停滯不前。你已停止成為河流。
河流無法成為一種前後一致的現象。只有池塘可以一致,因為它是不流動的。流動的天性必須是不一致的,因為它必須面對新的情況,新的挑戰。陌生的空間不停朝它迎面襲來;它必須本能地作出回應,而不是根據過去。」
「一位活出生命它的全部之人就是一道彩虹;他活出它完整的光譜。他無法是一致的,他必須是不一致的。
阿底峽是在給你某種無比珍貴的事物。活出生命所有的心情;它們都是屬於你的,它們都能貢獻一些事情在你的成長上面。不要變得限縮在一個狹小空間裡。無論它看來多麼舒適自在,不要變得限縮在一個小小地方。要成為一位冒險家。去追尋,去探求生命所有的面貌,生命所有的層面。
據說你無法寫出一本關於好人的小說。那是對的;一個好人事實上並不具有生命。你能為他寫出什麼小說呢?最多你能寫一份無犯罪證明,宣稱他品行良好——而那就是他的一生。他沒有很多屬於生命的事情,因為他不具有多樣的層面。
活出來,允許所有那可能的。唱歌,跳舞,苦喊,啜泣,歡笑,愛,靜心,與他人連結,成為單獨的。有時去到市集裡,有時也去到群山之中。」
「最重要的責任不是對於國家或教堂或其他任何人。真正的責任是對於你自己。那就是你必須依照你自己的光去活出你的生命,你必須移動到生命引你前去的任何地方,不能有絲毫妥協。」

*眾版本列於第六要“修心誓言”。
*嘉察仁波切版本的漢譯「莫學重義氣」以及開藏老和尚版本「莫學直報」的文義不太明確。卻殿仁波切版本的漢譯「不求於深記」與Rigpa Wiki的英譯“Don’t be so loyal to the cause.”是對得上的。蔣貢康楚仁波切的版本英譯為“Don’t be consistent.”,或為另有傳承,或是譯者個人體會。
*奧修是依據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英譯版本,並且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作出解讀。或許奧修再次超越了甚至違背了原典。然而他也再一次讓靜心與生命無可閃躲地對撞,因此迸發出的強烈火花讓人難以直視。


                                                              ※※※※※

དང་པོ་སྔོན་འགྲོ་དག་ལ་བསླབ།

首先修前行
先學諸加行

First, train in the preliminaries.
First, learn the preliminaries.

[ 觀想並祈請上師 | 觀修四共加行 | 觀眾生如母、如子女 | 出離厭苦 ]

(奧修語)
「什麼是前行?這些就是前行。第一:真理即此。真理並不是某種被創造出來的事物,真理並不是某種遙不可及的事物。真理就是此時此地,真理圍繞著你,就像海洋圍繞著魚一般。魚可能沒有覺知—-一旦那隻魚能覺知到海洋,牠就是成道的。魚沒有覺知,無法覺知,因為魚誕生在海洋裡,始終活在海洋裡,屬於海洋的一部分,如同每道波浪都是海洋的一部分。魚也是波浪—-比較固體一點,但仍是從海洋中誕生,活在海洋之中,有一天消失在海洋裡面。魚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海洋。要知道某件事情,一些距離是需要的。要知道某件事情,觀察的角度是需要的。而海洋是如此貼近,那就是為什麼魚會覺知不到它。
真理的情況也是如此,或者如果你喜歡你可以改用神這個字。神的情況也是如此。並非因為祂遙不可及,因此我們對祂一無所悉;是因為祂不僅不在遠處,而且非常靠近。甚至說非常靠近也是不對的,因為你就是那個。祂就在你之中與之外:祂是一切的一切。
這是第一件必須讓它沈進你心底深處的事情:真理已經存在了,我們就在它裡面。這在一開始時就是最根本的事情。並不是你要去發現它;它並沒有被掩蓋住。所有需要的只是一種新的,目前在你裡面不見了的覺知。真理就在那,但你並不自覺,你沒有留意,你不是警覺的。你不知道如何觀照,你不知道如何覺察,你不知道如何看見。你有眼睛卻依然是盲的,你有耳朵卻依然是聾的。
第一個前行就是:真理即此。
第二個前行是:心即障礙。沒有其他事物擋在你與真理之間,就只是你自己的心。心如活動影像將你團團圍住,如同不停放映的影片,而你全神貫注著它,著迷於它。它是圍繞在你身邊的一種幻想,一個持續不斷的連載故事。因為你是這麼被它迷住,你就一直在錯過那個是的。而心並不存在;它只是種幻想,它只是種作夢的機制。
心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夢境—-對於過去之夢,對於未來之夢,對於事情該如何進行之夢,對於偉大企圖心和成就之夢。夢想與欲求,那就是組成心智的材料。但它就像長城一樣包圍著你。而且正是由於它的緣故,魚始終不曉得海洋的存在。
所以第二個預先要瞭解的就是:心是唯一的障礙。
第三個:無心即門。阿底峽稱無心為菩提心(Bodhichitta):那就是他對無心的稱呼。它也可以被翻成佛心,佛意識。或者如果你喜歡你可以稱它為基督意識,奎師那意識。用什麼名稱並沒有差別,然而菩提心的根本屬性就是無心。這看起來是矛盾的:這個心處在無心的狀態。但它的意義十分清楚:清空內容物之心,清空念頭之心,就是它所指的,就是它所意含的。
記得菩提心這個字,因為阿底峽說宗教的整個努力,宗教的整個科學,只不過是盡力產生出菩提心,佛的意識:一個如無心在運作的心,一個不再作夢,不再設想的心,一個只是覺知,純粹覺知的心。
這些就是預先應準備的事情。」

*眾版本列於第一要“前行”,此要為單一句。
*四共加行:人身難得 生命無常 因果業力 輪迴痛苦 四不共加行:皈依大禮拜 金剛薩埵 獻曼達 上師相應法
*無心即空,因此奧修在此處所說的菩提心應是現證空性的勝義菩提心。由悲心攝受的勝義菩提心,即空正見,並非原本所定義,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或稱世俗菩提心,卻是成辦菩提也就是佛果的真正因素。
*奧修的解說與傳統明顯有別。兩邊雖不同但不相違,中間的融會取捨正是靜心者尤其奧修門徒值得用功之處。


                                                              ※※※※※

ལེ་ལེན་ཐམས་ཅད་གཅིག་ལ་བདའ།

報應皆歸一
報應皆歸我
眾過歸於一

Drive all blames into one.

[ 我執 – 六道之苦 ]

(奧修語)
「一般人內心總是將責任丟到其他人身上。始終是別人在害你受苦。你的太太使你受苦,你的丈夫使你受苦,你的父母使你受苦,你的小孩使你受苦,或是這個社會的財經體制,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現行的政治意識型態,社會結構,或是命運,業力,神·····隨你怎麼說。
人們有千百萬種方式去規避責任。然而只要你一說是別人—-甲,乙,丙—-在害你受苦,你就無法做些什麼去改變它。你能做什麼呢?當社會改變了,共產主義到來了,無產階級的世界出現了,到那時大家就能得到快樂。在那之前,這是不可能的。在一個貧窮的社會裡你怎麼能快樂呢?在一個被資本家掌控的社會裡你怎麼能快樂呢?在一個官僚政治的社會裡你怎麼能快樂呢?在一個不允許你自由的社會之下你怎麼能快樂呢?
藉口與藉口與藉口—–種種藉口只是為了逃避這一個認識『我為我自己負責。沒有別人能為我負責;這絕對且徹底是我的責任。無論我是什麼,我就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
「將所有罪過訴諸一處。而那一處就是你。一旦這樣的認識落實下來:「我為我的生命負責—–為我所有的苦難,為我的痛苦,為所有已發生在我身上與將發生在我身上之事—–它出現的方式是我選擇的;這些是我播下的種子,此刻我正在收成;這是我的責任」—–一旦這樣的認識在你裡面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瞭解,這時其他每一件事情都會簡單起來。於是生命開始出現新的轉折,開始往一個新的層面移動。那個層面是種翻轉,革命,和蛻變—–因為一旦我知道是自己在負責,我也會知道任何時刻我決定了就可以放下。沒有人能阻礙我放下它。
有任何人能阻礙你放下你的不幸,將你的不幸轉變成喜樂嗎?沒有人。即便你是在監牢裡,被銬住,被關住,也沒有人真的關得了你;你的靈魂依然是自由的。
當然你面臨的是非常有限的情況,然而即使在那樣受限的情況裡你也能哼一首歌。你可以流著無助的眼淚,或者你可以唱起歌來。即便腳上戴著枷鎖你也能夠跳舞;這時連那鎖鏈的聲響都會有種旋律在裡面。」

*諸版本列於第三要“轉惡緣為道用”,卻殿仁波切版本列於第二要“正行”。
*羞愧罪己與負起責任是一種微妙卻巨大的不同,尤其對靜心者而言。放下我執和實現自性其實互為一體。如何不落入頭腦的陷阱,走上靜心的正道,也就在於一念之間,那一念是否具有足夠的正念。


                                                              ※※※※※

ཀུན་ལ་བཀའ་དྲིན་ཆེ་བར་སྒོམས།

修一切大恩
思眾皆有恩

Meditate on the great kindness of all.
Be grateful to everyone.

[ 不害有情 | 珍視他人 | 自他交換 ]

(奧修語)
「感激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在創造出使你得以轉變的空間—–甚至包括那些以為他們在妨礙你的人,甚至包括那些你以為是敵人的人。你的朋友,你的敵人,好人與壞人,喜愛的環境,不喜愛的環境—–他們全都一起創造出你能得到轉變並且成佛的背景。感激一切眾生。
曾經有人來對佛陀吐口水,吐在他臉上。當然他的弟子們非常憤怒。他最親近的第子,阿難,對他說:『這太過份了!』他氣得滿臉漲紅。他告訴佛陀:『只要給我許可,我就會讓這個人明白他做了什麼。』
佛陀擦乾了他的臉,然後對這人說:『先生,謝謝你。你創造了一個背景,讓我在其中能看見自己是否還會憤怒。我不會了,而且我十分快樂。你也為阿難創造了一個背景:現在他可以見到自己是否仍會憤怒。非常謝謝,我們是如此感激!每隔一些時候,請再來吧,我們歡迎你來。每當你控制不了想吐人口水的衝動,你可以來找我們。』這人是如此震驚,他無法相信他的耳朵,相信所發生的事。他來的時候是預期他會激怒佛陀。他失敗了。整個晚上他都無法入睡,他翻來覆去,還是無法睡著。
這件事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對佛陀吐了口水,最侮辱人的行為之一,而佛陀就如原本一樣平靜,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擦乾臉後對他說,『先生,謝謝你。無論何時你有這種吐人口水的慾望,請來我們這裡。』
他不斷不斷地回想起來。那張臉,平靜自在的臉龐,那慈悲的雙眼。當他說謝謝你時,那並非只是形式上而已,他是真的充滿感激。就像他能看見阿難氣到臉都紅了,而佛陀是如此從容,如此充滿著愛,如此慈悲。現在他無法原諒他自己,他做了什麼?對那樣的一個人吐口水—–如佛陀這般的人!
隔天一大清早他衝了回去,跪倒在佛陀腳下,並且說:『先生,原諒我。我難過到整晚都睡不著。』
佛陀說:『忘掉所有這些。不需要為了某件已然消逝之事請求原諒。恒河之水早已傾流而去。』佛陀正坐在恒河岸邊的一棵樹下。他指給那個人:『看!每一刻都有這麼多水在往下流!而24小時已經過去了—-你為什麼還留著它,一件原已不存在的事情?將它都忘了吧。』
『而且我也無法原諒你,因為從一開始我就沒有對你生氣。如果我有生氣,我就可以原諒你。如果你真的需要原諒的話,去問阿難。跪倒在他腳下—-他會很享受的!』
感激所有人。對那些提供幫助的人,對那些造成妨礙的人,對那些一直漠不關心的人。要感激所有這些人,因為他們全都一起創造了某種背景,讓諸佛能在其中誕生,讓你能在其中成為一位佛。」

*諸版本列於第三要“轉惡緣為道用”,卻殿仁波切版本列於第二要“正行”。
*能將過錯總歸於己,並且珍視和感激所有人,包括那些與自身強烈牽扯的特定對象,可說已道盡修心的精要。因此卻殿仁波切將之列在正行的開頭二句是很恰當的。
*七要源於歷來的諸經論,如修心八頌「虧損失敗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寶鬘論「眾罪咸歸我 我善施眾生」,入菩薩行論則有長篇詳細的論說。世尊有云:「若擁有一法,則可擁有一切法,此法即是大悲心」
*除了漢地熟悉的大悲咒,在蓮花生大士所傳的伏藏法裡有聞即解脫咒,十分方便用來度化自己與眾生。YouTube上可見到嘉察仁波切的親傳影音


                                                              ※※※※※

ཀོ་ལོང་མ་སྡོམ།

不暴躁易怒
不應暴戾
勿作喜新念

Don’t be irritable.
Don’t be consumed by jealousy.

[ 無得失心 | 不亂心 ]

(奧修語)
「阿底峽所說的是你或許不會誇耀,但其他人可能會:於是妒忌出現了。其他人可能會展示他們的靈性力量,而藉著展示靈性力量他們或許就得到了人們的崇拜,人們的敬重,被視為偉大的聖人。你在自己心裡護持著一個奧祕,你知道自己能比他們作出更大的奇蹟。然而他們受到大家的崇拜,你卻默默無聞,只是個無名小卒。於是嫉妒心可能就會升起,如果嫉妒心升起了,那正是誇耀驕矜的負向層面。這麼一來,遲早,你就會去誇耀自己。」
「不要嫉妒,因為如果你是嫉妒的,你保有那個奧祕的時間就不會太久了。」

*眾版本列於第七要“修心學處”。
*嘉察仁波切講經漢譯為暴躁,開藏老和尚所用經文為暴戾。Rigpa Wiki的英譯是irritable。
在英漢字典上確實多為暴躁易怒,不過英英字典可見到easily excited,responsive to stimuli等意思,如此的話就未必全是憤怒。以心境被擾亂刺激的定義來看,卻殿仁波切的講經譯為喜新念,以及奧修引用的consumed by jealousy,都有效補充了對於原經文的理解,或許還是更為傳神的釋義。
*深深體會到奧修在此處所說的嫉妒。只有放掉它才能真正守護好那些珍藏在心裡的美與奧祕。


                                                              ※※※※※

གནད་ལ་མི་དབབ།

莫刺要害處
莫刺心處
不可傷其要

Don’t strike a vulnerable point.
Don’t strike at the heart.

[ 斷除惡行 ]

(奧修語)
「批評人們的想法,批評他們的意識型態,批評他們的思想體系,批評一切—-但絕對不去批評任何人的愛,絕對不去批評任何人的信任。為什麼呢—–因為愛是如此珍貴,信任是如此無比的珍貴。以任何方式破壞它,批判它,動搖它,對任何人而言都會造成最大的傷害。」
「反過來說人們也是如此。他們可以容忍你的意識型態,他們可以容忍你的想法,然而只要他們一看到你的愛,你的信任,他們就會撲到你身上。他們無法容忍你的信任;那太過份了。他們會說這只是催眠狀態,你已被催眠了,你已被矇騙了,你是活在幻覺中;所以愛是瘋狂,愛是盲目;邏輯才具有眼睛,而愛是看不見的。」
「記得一位偉大的基督教神秘家,特土良(Tertullian)有名的陳述:我信,因為它荒謬(CREDO QUIA ABSURDUM)…..有人問他『你為什麼相信神?』他說『因為神是荒謬的。因為神是不能被相信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相信他。』
其他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相信,只有神的存在不能相信。然而當人相信那不能相信的之時,他就成長了。這就是在觸及那不可能的。
所以每當你看見有人在愛之中,在信任之中,要避免去批評的衝動。很容易就會去批評。很容易就可以讓別人鍾情之事變成是有毒的。然而你並不知道你所造成的破壞,你不知道自己已破壞了某件極其美麗的事物。你在一朵玫瑰花上面扔下了一顆足以壓垮它的石頭。」

*眾版本列於第六要“修心誓言”
*的確很容易就會做出刺心的舉動。而當別人的心被刺得淌血時,自己的心也就很快地枯竭而亡了。
*批評其思想但不傷其心,真是十分精微又充滿平衡的覺知。聯想到第四道的外在顧慮。


                                                              ※※※※※

འབྲས་བུའི་རེ་བ་ཐམས་ཅད་སྤངས།

斷一切果求
不求於果報

Abandon any expectations of results.
Abandon all hopes of results.

[ 斷除取捨 ]

(奧修語)
「自我是成果取向的,頭腦總是追逐著各種成果。頭腦對做的本身從不感興趣,它有興趣的地方是在於成果:『我會從中得到什麼?』如果頭腦能夠找到辦法,不需透過任何行動就可獲得成果的話,那麼它一定會選擇那條捷徑。
那就是為什麼受過教育之人會變得很狡猾,因為他們有辦法找到捷徑。如果你用合法的方式賺錢,那會花上你一輩子。但是你可以藉由走私,賭局,或某種別的方式致富—-藉由成為政治領袖,首相,總統—-這時所有的捷徑都會為你所用。
受過教育之人會變得狡猾。他不會成為有智慧的人,他只不過變得很精明。他變得如此狡猾,想要什麼都不做就得到一切。
頭腦,自我,都是成果取向。存有則不是成果取向。因此那非有之存在又怎麼會是成果取向的呢?從一開始它就根本不在那裡。
靜心只會發生在那些非成果取向之人身上。」
「而且這時也就沒有需要去任何地方,神會來你這裡。在內心深處宣示著:『我放下了』。於是寧靜將會降臨,神的賜褔將會灑落。
冥思這些經文,它們是對靜心者才具意義。阿底峽不是哲學家,他是一位悉達,一位佛。他所說的並不是某種推論。這些是直接明確的指示,只提供給那些準備好長途跋涉,踏上步入未知之旅的人。」

*眾版本列於第六要“修心誓言”
*只是享受過程而不求成果和果報,這本身正是神的賜褔,正是靜心者會由衷感激的果報。


                                                              ※※※※※

འོར་ཆེ་མ་འདོད།

莫追求聲譽
莫著聲譽
勿貪著報取

Don’t seek acknowledgement.
Don’t expect thanks.

[ 無得失心 ]

(奧修語)
「這是自然的,當你越來越能接近神時,很自然地會覺得人們將會感謝你。你正帶給他們一份禮物,有史以來最棒的禮物,也就是神這份禮物。覺得人們會對你表示感激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期待它。要期待正好相反的情況,那就是人們永遠無法原諒你。你帶給他們的禮物越有價值,他們的憤怒就會越強。他們會把你釘上十字架,他們會毒死你—-該期待的事情是像這樣。」
「阿底峽說『不要期待得到感謝』。相反地,要去感謝如果某種不對的事情被放到你身上。那才是自然的;你應該認識清楚,你應該期待的是這個。如果沒有發生什麼不對,那是個奇蹟。如果耶穌沒有被釘上十字架,如果蘇格拉底沒有被毒害,如果摩訶毘羅(Mahavira)沒有一次又一次被暴力相向,如果許許多多嘗試與陰謀沒有被加諸在佛陀的一生當中,那將是一個奇蹟。必須期待的是這些事情。那就是絕大部分的人類活著的方式—-陷於黑暗,如此的黑暗;你不能對他們的黑暗期待更多。」

*眾版本列於第七要“修心學處”。
*當事情的成果與人們的讚譽都無關緊要了,那麼還留下來的就是一人獨行,一心的旅程。於是在這一路上就只會想著送禮而不需回禮,甚至還能感謝那些忘恩負義。原來以德報怨就是奧修在談論的這般靜心境界啊。


                                                              ※※※※※

རེས་འཇོག་མི་བྱ།

不時作時修
不應間輟
不可以輕急

Don’t be inconsistent.
Don’t vacillate.

[ 不違許諾 ]

(奧修語)
你的頭腦會搖擺不定。頭腦是種遊移,頭腦是這個或那個,頭腦總是處於『在或不在』的位置上。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成長,變得成熟,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就不要猶豫。承擔,涉入!讓自己涉入生命,承擔起生命,不要一直當個觀眾。不要一直要做不做的—-『我該做這個還是那個呢?」你可以一輩子都在猶豫,而且你猶豫得越多,你就越被訓練到更會去猶豫。
生命是獻給那些知道如何承擔之人—-如何肯定地、毅然決然地對某件事情說是,對某件事情說不。一旦你已決然地對某件事情說是或不,這時你就能縱身跳下去,這時你就能深深潛進大海之中。
然而人們只是坐在牆頭上。無數的人們都是牆頭草—-這一邊或那一邊,都在等著時機到來。然而時機永遠不會到來,因為它早就來了,它就在這裡!
我個人的建議是,即使有時會發生你承擔了錯誤的事情,即使是這樣仍然該去承擔,因為有一天你就會知道這是錯的,你就能擺脫它。至少你學會了一件事:那是錯的,從此不要再投入類似的事情。這會是偉大的經驗;它會將你帶到更接近真理的地方」

*眾版本列於第七要“修心學處”。
*需慎思自己是在涉入生命,還是貪求成果名聲。也需明辨自己是在修持取捨,還是在猶豫觀望。然而更重要的是,如奧修所說,時機就在這裡,而且它不會等待太久。


                                                              ※※※※※

དོལ་ཆོད་དུ་སྦྱང༌།

當堅定而修
應堅決修
徹底善修習

Train wholeheartedly.
Train as though cut off.

[ 不違許諾 ]

(奧修語)
「靜心者的修行紀律在於能夠充分地觀照頭腦,充分地驚覺頭腦與它的愚蠢—-它的猶疑,它的顫抖,它的搖擺不定—-充分地觀照到你是斷開來的。
那就是觀照的整個目的:觀照能將你斷開。
觀照頭腦裡任何事物,於是你就斷開了。觀照是一把利劍。
如果有個念頭盤繞在你心裡,只要觀照它—-突然間你就會看見念頭在那裡,而你在這裡,沒有橋樑留在中間。不觀照的話,你就會與思緒認同,你變成了它;觀照的話,你就不會是它。頭腦能佔據你是因為你忘掉了如何觀照。要懂得這點。」
「第一,偶然跌跌撞撞地碰到它;第二,開始能更從容地,更有意識地到達那扇門;第三,能很深地感應到那扇門,不再失去它的蹤跡,它一直都在那裡,總是敞開著。此等狀態在日本稱為三托歷,在印度稱為三摩地。英文裡它被翻成出神(Ecstasy)。
這個字是很美的;字面上它指的是『站到外面』。狂喜的意思就是站出來,站到頭腦之外的地方。」
「『訓練至斷開思想』正是出神這個字的意思—-與頭腦斷開到如此程度,以至於你是站在它外面,頭腦在那裡但你不是它。有些人已開始不將三摩地翻譯成出神而是入神(Instasy)。那也是很美的,因為並不真的是站到外面;如果你從頭腦來看是站到外面去,然而如果你從意識來看那麼這是站進裡面來。
以頭腦的角度出神是正確的字眼,然而以意識的角度入神更貼切得多。不過兩者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層面:站到頭腦外面即是站進意識裡面,體悟到『我不是頭腦』即是體悟到『我是意識,我是梵(AHAM BRAHMASMI)。』那就是奧義書所說的我即神,我即意識之義。」

*眾版本列於第七要“修心學處”。
*終究是得斷開來,ecstasy或instasy。修心即修定。真正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也必在正定之中。



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