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思路

* 同時發布在"桑雅靜心劇坊"FB專頁


9,17 15:01 個人
桑雅劇場 | 自體舞踏苑

聚會參與者↔聚會成員↔合作對象↔工作成員↔工作團隊
-9,18 06:30

9,17 14:59 個人
{桑雅聚會}
現行項目 – 內面凝視之舞
組成元素 : VBT技巧 樂器實奏 動作身型
籌備項目 – 奧修靜心內蘊
(動態靜心 亢達里尼靜心 味帕沙那靜心 戈利仙卡靜心 白袍靜心 奧祕之書靜心)

{舞踏苑聚會}
現行項目 – 正體祕意舞踏
發展過程 : 動作立基 身型相續 角色體現
-9,18 11:30 -11:49 -9,19 08:16 -9,23 15:27 -17:10

9,17 12:13 個人
[Bacon ↔ Redon]
[寺山修司 ↔ Malick]
[儺病體 ↔ 祕意正體]
[暗黑舞踏 ↔ 大野一雄舞踏]

[VBT技巧的選擇 ⇒ 內面舞蹈中各身體動作之意識觸角與範圍]
[內面凝視之舞 ⇋ 正體祕意舞踏]
-12:26

8,31 12:13
生命在自行翻頁
就要進入結局 然後全新篇章?
但不會終止的是那追尋
往天上的 光體

在地上的 臉龐

8,21 09:57
自體舞踏苑 — 各工作階段

[表演者]
※基礎身型與內在練習
※指定身型與角色試作
※角色內涵與動作發展

[編導/技術/行政團隊]
※作品與活動構成
-16:40

8,20 10:27
無論桑雅靜心和舞踏苑舞踏, 其實現的準則大致可歸納為——
immersion浸沒 : 對最終境界, 宇宙神性與愛之懷想, 悸動, 祈請
process工序 : 對真理之技術層面的掌握, 能按步驟階段執行
-8,21 07:56

8,2 09:43
滿載優雅生活的生命
燃燒生命意義的生活

7,25 08:25
道元禪師(Dōgen Zenji), 又稱永平道元(Eihei Dōgen), 道元希玄(Dōgen Kigen). 奧修以道元為主題在1988年7月25日至8月1日進行演說, 隔年出版成書"Dogen: The Zen Master". Sannyas Wiki有此書的線上閱讀和PDF檔連結: https://www.sannyas.wiki/index.php?title=Dogen:_The_Zen_Master 目前尚未發現中譯本.

在其第一章所引的幾句經文為:
「TO STUDY THE WAY IS TO STUDY THE SELF. TO STUDY THE SELF IS TO FORGET THE SELF.
TO FORGET THE SELF IS TO BE ENLIGHTENED BY ALL THINGS. TO BE ENLIGHTENED BY ALL THINGS IS TO REMOVE THE BARRIERS BETWEEN ONE’S SELF AND OTHERS. THEN THERE IS NO TRACE OF ENLIGHTENMENT, THOUGH ENLIGHTENMENT ITSELF CONTINUES INTO ONE’S DAILY LIFE ENDLESSLY.
THE FIRST TIME WE SEEK THE LAW, WE ARE FAR AWAY FROM THE BORDER OF IT.
BUT SOON AFTER THE LAW HAS BEEN CORRECTLY TRANSMITTED TO US, WE ARE
ENLIGHTENED PERSONS.」
以上可對應到道元禪師所著75卷本《正法眼藏》第一〈現成公案〉裡的數句:
「佛道をならふといふは、自己をならふ也。自己をならふといふは、自己をわするるなり。自己をわするるといふは、萬法に證せらるるなり。萬法に證せらるるといふは、自己の身心および他己の身心をして落せしむるなり。悟迹の休歇なるあり、休歇なる悟迹を長長出ならしむ。
人、はじめて法をもとむるとき、はるかに法の邊際を離却せり。法すでにおのれに正傳するとき、すみやかに本分人なり。」

《正法眼藏》全書原文可見於: http://www.shomonji.or.jp/soroku      英譯: http://www.thezensite.com/ZenTeachings/Dogen_Teachings/Shobogenzo_Complete.html
中譯目前僅見到何燕生的簡體版, 國家圖書館有藏書.

7,23 15:48
[法句經]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Pali Text Society]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于轍 [大藏經 支謙等譯]

諸法意先導 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 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 如輪隨獸足 [南傳小部 了參法師譯]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導
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 必定受苦報
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跡 [Dhammananda英譯 周金言漢譯]

Mind is the forerunner of all evil states. Mind is chief; mind-made are they. If one speaks or acts with wicked mind, because of that, suffering follows one, even as the wheel follows the hoof of the draught-ox. [translated by Narada Mahathera]

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 Speak or act with an impure mind, and trouble will follow you, as the wheel follows the ox that draw the cart. [translated by Thomas Byrom]

7,17 16:34
自體舞踏苑 –
工作方略

編   企   物     文字傳播
導   劃   件     影像傳播
演   行   技     排練場活動
       政   術     公眾演出活動
︵  ︵
發  研
展  究
︶  ︶

發展工作 –
舞踏  |  作品      舞踏發展:正體祕意之舞踏 · 融合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 土方巽並取得
(目前) (之後)     進一步發展的舞踏 · 以三人的舞踏資料為主要發展憑藉 · 角色呈現,
                     段落呈現的發展方式 · 基礎身型練習 · 輔助靜心練習, 可配合樂器和資料

7,17 約16:00
桑雅的道路……..
…….渴望與奧修, 與真理的核心更為直接與貼近的連結…….
…….傳遞到欣賞, 需要, 以及能延續之人…….

7,11 17:39
Spanda ⇄ Pratyabhijna
Kashmir Shaivism修行的核心.
土方巽, 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在其身體不約而同, 同理證得之奧祕.

7,10 12:47
「予曰:用酥法,可得聞哉。幽曰:行者,定中四大不調和,身心只覺勞疲,起心應成此想,譬色香清靜軟酥如鴨卵大者,頓在頂上,其氣味微妙,潤遍頭顱間,浸潤下來,兩肩及雙臂,兩乳胸膈間,肺肝腸胃脊樑臀骨,次第沾注將去,當此時,胸中五積六聚,疝癖塊痛,隨心降下事,如水就下,歷歷有聲,周流遍身,溫潤雙腳,到腳心即止。行者再應作此觀,彼浸浸所潤下餘流,積湛暖蘸事,怡如世良醫,種種妙香藥物集,煎湯之,盛湛浴盤之中,漬蘸我臍輪以下,成此觀時,唯心所現故,鼻根乍聞希有香氣,身根受妙好軟觸,身心調適事,二三十歲時者遙勝,當此時消融積聚,調和腸胃,不覺肌膚生光澤,若其勤不怠,何病不治,何德不積,何仙不遂,何道不成,其功驗遲速,依行人進修精麤已。」~白隱禪師《夜船閑話》

7,4 10:04
「現存的一切佛教,一切聖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現代的佛教者,應該兼收並蓄。從比較的研考中,了解他的共通性與差別性。從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理解教義的進展,停滯或低落。這才能更完整更精確的體解佛意,才更能適應這無常流變的世間。如執一為是。或自稱為原始,或自譽為究竟,自是非他,這於世界佛教的前途,將是一重可怕的陰影!」

將佛換為奧修, 佛教換為奧修教法, 聖典換為奧修書, 部派換為各個門徒與社區中心, 佛教者換為奧修門徒, 那麼這段印順法師於70年前的話語, 正是我對今日奧修世界的心聲. 也是我應時時警醒自己的箴言.


7,1 12:06
媽, 今天是妳過世後的第一個生日,
妳還在家裡嗎? 還在世上某個地方?
或是回歸自然? 終得轉生歸宿?
我是如此粗淺的門徒, 低能的靜心者. 我沒有任何答案.
我只知道小暘快上幼兒園了, 爸想試試看自己住內湖, 雅媚的個案工作室已成立, 而我的劇團一如往常緩慢前進,
存在不會讓任何一個人停下來, 所以, 媽, 妳也繼續前進吧.
生日快樂.

7,1 10:29
祕聲 ।।५।।
天まで届くような織物を編んでもいいでしょう

祕聲 ।।४।।
ἔρως – Eros
स्पन्द – Spanda
Metamorphosis – 形質蛻變
魂魄
Ecstasy – 狂暈 – Instasy
Swedenborg’s angel
Plotinus’ Eudaimonia

祕聲 ।।३।।
暗黑系舞踏摒棄當代崩解個體而迸發兩者
當代系舞踏譯解暗黑重設個體而建構兩者
自體系舞踏透入暗黑凝視當代而融貫兩者

祕聲 ।।२।।
暗黑系
亡靈意識
當代系
生靈意識
自體系
性靈意識

祕聲 ।।१।।
體 空
舞踏という生き方

原圖連結:https://samyakbutohgarden.wordpress.com/2020/02/06/自體祕聲

6,26 09:53
當我們不只是以例行靜心來看待動態, 亢達里尼, 那達布拉瑪等奧修靜心, 我們就有可能看出這些靜心屬於奧祕的層面.
當我們不只是讓這些靜心成為開放性, 時段性的體驗活動, 我們就有可能凝聚一群真摯的靜心者, 合力探入靜心的深度, 然後作出具有足夠意義與美感的分享.

6,24 21:07
桑雅, 摒除了眾人,
終究是為了獻給眾人.

6,24 14:43
出於世間的 靜心藝術 ↔ 具客觀意識的 世間藝術
↕↕
具主觀能量的 客觀藝術 ↔ 合乎客觀準則的 靜心藝術
-15:32

6,24 14:15
土方巽啊,你為何
伴著Bailero跳舞?
你自己,知道嗎?
我在,幫你說出來·····
-14:52

6,5 約18:45
(原作於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

Sensei, I’m coming back
Most of the time I don’t know what I can do
Are you willing I do this Are you not willing I do that
Do you want me to come near Am I capable to go near
Even, do I really want it, am I really ready
But, Sensei, I’m coming back
I’m coming back

※※※

就像 時光無法重來
但我們可以

我循著細長的靛藍沙礫
見到妳在那端吃吃笑著
日月因而墜落 形成金色的森林 豐美的谷地

永恆的愉悅與愛戀

※※※

而人間盡是醜惡, 殘酷, 軟弱, 缺損, 愚昧, 傷痛
環顧四周, 這就是我們可得的顏色

但每個人都不滿足於此
無論是再深入其中, 繞道而行, 或是直接躍出其外
每個人都在尋求更多色彩, 繽紛和熙之花園

所以我們還活著

※※※

天地一象
人間添色

※※※

晨間 清涼的生命之風從窗邊拂來
我奄奄一息的靈魂得以漸漸甦醒

※※※

這一日 因為過多的陽光射進我仰看的雙眼 我昏昏欲睡
所以我轉了個身 潛入它的中間處 那黝暗的宇宙背景裡
來作個好夢吧

我對著名為宇宙的花朵呼喊了一聲
又一聲 再一聲
直到聲音越來越微弱 越來越為這世界的一切所掩蓋
若不這樣 妳怎能聽見呢

※※※

(致 水蔭萍先生)
飛行的雨水削進城市的骨骸
我在高低氣壓界隙間讓頭顱徹底碾碎
是你許我的, 一芬芳濃郁之腦髓

風亦奔走在赤色屋沿間, 鳴響天堂的號角
然而過於懼怕死者的良民們竟發出末日的哀嚎
我只能假扮起撒旦, 即便我十分沒有資格
因為這就是我的神喻, 我的救贖
我唯一能愛撫著你們的方式

※※※

So, that’s me, right?
a meditative flâneur.
or l’étranger, still seeing the home, temple, paradise, in his dream or awake.

6,4 08:45

(原作於20190321)
初睜開雙眼的小牛
努力找尋靈魂的蝴蝶
上半身衝向山巔的駝
以及匍匐海底 卻渴望游向天馬座的龜

然而 生與死之凝視 是奔跑在午後陽光下的小孩
金色的花朵懸浮著綻放
他就此奔向了永恆

(原作於20190119)
我死了
你也死了
於是我們得以互贈芬芳的腦髓
穿戴上晚禮服翩翩飛升至暗夜星空

但 我還沒有抱住你
我還不知道怎麼愛你

(原作於20181211)
我曾在你的地方找你 四周彷彿都是你
而你也會來我的地方找我嗎
即便我讓它變成只容得下我自己一人了
但若這真不可行 為何我掩藏的心底仍出現你的身影
那是你 和 你
也有我嗎
以及 那漂浮起來又消失無蹤 之美
於是再度啟動了尋找 你 和 我 和 那你我都容不進去的地方
那僅一呼吸就已千年萬年的地方
只有在那裏才得以擁抱
沉沉地 無視生死的擁抱

6,2 16:04
(原作於2016)

αφορισμός (Rilke – Berdyaev)

Someday, emerging at last from the violent insight, let me sing out jubilation and praise to assenting angels.
Let not even one of the clearly-struck hammers of my heart fail to sound because of a slack, a doubtful, or a broken string.
Let my joyfully streaming face make me more radiant; let my hidden weeping arise and blossom.
How dear you will be to me then, you nights of anguish.
Why didn’t I kneel more deeply to accept you, inconsolable sisters, and, surrendering, lose myself in your loosened hair. How we squander our hours of pain.
How we gaze beyond them into the bitter duration to see if they have an end.
Though they are really our winter-enduring foliage, our dark evergreen, one season in our inner year-, not only a season in time-, but are place and settlement, foundation and soil and home. —- Rainer Maria Rilke ‘Duino Elegies’

“On great feast days I almost invariably felt anguish, perhaps because I was awaiting some miraculous transformation of ordinary workaday life. But it never came."
“Love in particular seemed to me to carry within itself the seed of anguish and I have frequently been amazed that people could experience the exaltation of love as sheer joy and happiness." —- Nikolai Berdyaev

But to us existence is still enchanted; at a hundred points it is origin still.
A playing of pure forces that no one touches who does not kneel and marvel. —- Rainer Maria Rilke

❨γνῶσις❩

6,2 15:42
(原作於2016)

[Dream of True Butoh]

(致 大野慶人先生與大野一雄先生)

時間之風又吹來了 它又帶來在痛哭流涕中才找得到的喜悅
而我或許也只想這樣安葬我的軀體 我的靈魂
我所及未及的一切

但 天與地正在結婚
我怎麼能不大口呼吸 讓疲累的身子振奮起來 好趕上這場盛宴

靜寂的死海之上 眾神優雅地搭建出華麗的舞台
婚禮音樂響起了 新郎新娘交換著名為一心的戒指

我卻發現我的雙腳還在移動 突地飛馳 穿越了喜馬拉雅 太平洋深海 直抵宇宙黑洞後 仍然繼續前進 同時漸漸粉碎
這是來自無心 還是因為癲狂
或者 終究是那 無盡的愛之夢

[Eye of Starlight]

希求 失落 飄流
憤懟 殺伐 傷痛
清澈 但不被接受的眼淚
殘忍 卻得到稱許的笑容
全都在所有人臉上浮現
全都在我自己身上出現
不曾結束 不曾停歇
天堂 即地獄 即人間

高聳的山巔 雙眼透出如星目光
它們看著這一切 看著所有一切都在緩緩墜落 緩緩落在最深最寧靜的谷底
綠草柔軟的谷地 無邊無際的頂峰
足以記起那再真實不過的美夢

[Without Clouds]

我忘了我的夢了
我見過你嗎
身軀已經腐朽殆盡
雙腳卻仍持續前移
我知道它們想去哪裏 那地方始終不曾改變過—–
—–我的愛 以及與之的分離
遙遠的山稜 是我柔順的床沿
我一再地翻落 跌進黑暗深谷
一再地凝望 升至無雲天空

5,18 約10:30
而舞踏之功體
來自於舞踏之心法
—-bhakti udrekāt

5,18 10:02
桑雅靜心劇坊的內面凝視之舞
自體舞踏苑的自體舞踏
皆為實現正體祕意之舞踏
關鍵在Vijñānabhairava的運用

5,17 11:35
生命即將展開的時候
也是它可以逝去的時候

5,17 11:34
身邊經過的 遠去四方的
看不到 碰觸不到的
蒙住的 露出的臉孔
原來 我愛你們

5,3 07:08
我能愛這世界嗎
我能愛身邊的人嗎
我有愛 我能愛嗎

縱使 僅是清晨初醒 猶在腦海裡的絲縷夢影
-10:47

4,20 22:50
白骨碎裂
的外婆
祖母
和 母親

愚眛猥瑣的鼠們私下亂竄

而鷲的鳴聲如故 響徹整個天空
遠山
靈前綠株
與 一眾凡心
-4,21 09:01

4,9 20:17
死亡是什麼?
我向“मैं मृत्यु सिखाता हूं”(Main Mrityu Sikhata Hun)裡的बहना और मृतना, Floating and Dying Meditation尋求解答,
我向“Glimpse of a Golden Childhood”裡提到的Namokar Mantra尋求解答,
我向“I Say Unto You"裡談到主禱文時所說的隱密祈禱尋求解答,
或者, 我的小孩能跟我說?
我的太太能跟我說?
早餐店櫃台的小姐可告訴我?
晚餐小吃店的廚師可告訴我?
也許未來, 不知何時的某一日, 當我仍然望著遠方發呆時,
那勾勒在薄霧中的山稜線會透出答案吧.
那飄遊在浮雲下的鷹鳴聲會傳來答案吧.

NAMO ARIHANTANAM NAMO NAMO
NAMO SIDDHANAM NAMO NAMO
NAMO LOYE SAVVA SAHUNAM NAMO NAMO
OM SHANTI SHANTI SHANTI

4,9 09:29
沒有媽媽了的第二天

4,9 07:57
“मैं मृत्यु सिखाता हूं”(Main Mrityu Sikhata Hun)
1973初版, 含有1969年10月28日至31日奧修於Dwarka, GJ舉辦靜心營的記錄.
英譯本名為“And Now, And Here”,
原印度文書名大略的意思則是: I Teach Death.

奧修在這四天三夜的Dwarka靜心營裡親自帶領靜心, 在第一次靜心前他說我們會做一個進入死亡的靜心.

4,6 17:30
自體舞踏苑之舞踏,
正體祕意之舞踏,
Samyak Butoh.

4,4 07:07
ܐܒܘܢ ܕܒܫܡܝܐ
Abun dbašmayo
Our father

ܢܬܩܕܫ ܫܡܟ
Nethqadaš šmokh
Hallowed be Thy name

ܬܐܬܐ ܡܠܟܘܬܟ
Tithe malkuthokh
Thy Kingdom come

ܢܗܘܐ ܣܒܝܢܟ
Nehwe sebyonokh
Thy will be done

ܐܝܟܢܐ ܕܒܫܡܝܐ ܐܦ ܒܪܥܐ
ykano dbašmayo oph bar`o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ܗܒ ܠܢ ܠܚܡܐ ܕܣܘܢܩܢܢ ܝܘܡܢܐ
Hab lan laħmo dsunqonan yowmono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ܘܫܒܘܩ ܠܢ ܚܘܒܝܢ ܘܚܬܗܝܢ
Wašbuq lan ħawbayn waħtohayn
And forgive our debts

ܐܝܟܢܐ ܕܐܦ ܚܢܢ ܫܒܩܢ ܠܚܝܒܝܢ
ykano doph ħnan šbaqan lħayobayn
As we have forgiven our debtors

ܠܐ ܬܥܠܢ ܠܢܣܝܘܢܐ
Lo ta`lan lnesyuno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ܐܠܐ ܦܨܐ ܠܢ ܡܢ ܒܝܫܐ
Elo paşo lan men bišo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ܡܛܠ ܕܕܠܟ ܗܝ ܡܠܟܘܬܐ
Meţul ddilokh hi malkutho
For Thine is the Kingdom

ܘܚܝܠܐ ܘܬܫܒܘܚܬܐ
Wħaylo wtešbuħto
Power and the Glory

ܠܥܠܡ ܥܠܡܝܢ
L`olam `olmin
For ever and ever

ܐܡܝܢ
Amin
Amen

4,4 07:04
Abba,
Father,

Yəṯqadaš šəmaḵ.
May thy name be holy.

Teṯe malḵuṯaḵ.
May thy kingdom come.

Tehəwe raˁuṯaḵ.
May thy will be done.

Pitṯan də-ṣoraḵ hav lan yoməden.
Give us today our needed bread.

wa-Švuq lan ḥovenan.
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 sins.

Heḵ ‘ənan šəvaqin lə-ḥaivenan.
As we forgive our debtors.

wə-La taˁel lan lə-nisyon.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Amen.

4,3 12:46
Flight of the alone to the alone
Plotinus’ Plato, and Upanisads
Osho’s Vision
with Satyana
without Satyana

3,25 09:53
而當大野一雄舞踏對上暗黑舞踏, 連同主要從暗黑舞踏延伸成的現當代舞踏, 情況也是很類似的.
當然, 大野一雄先生是在國際舞台上享有殊榮. 但這是否反而成為他的原罪, 使得他所發現的舞踏真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可能也是因為他的學生總是很隱密, 或者應該說不夠努力吧.
我看見的大野一雄舞踏是與土方巽的一部分相契合, 然後融會與精粹至大野慶人先生. 某種共通的祕意能量在三人之中流動, 且展現成各自截然不同的身體形式. 如此深度和創造力, 至今尚未在第四個人身上見過.
我想為舞踏, 為這個世界清楚且不受扭曲地保存這股能量. 我最終能做到多少?

3,25 09:20
OSHO Meditations
Osho’s Meditations
兩個排在一起,的確OSHO看起來有氣勢多了, 對吧?
奧修早就說過, 他的門徒會分為兩群, 屬於大眾的那群會組織起來, 在外在社會產生影響力,成為當權派. 然後他們會毀掉屬於內在心靈的那群, 因為那些人總是個別行動, 且僅關切祕意, 對當權派在乎的整體秩序會造成擾亂. 最後, 自然是具有外在主導力量者會獲勝, 如同教會教宗之於耶穌本人.
所以, 在Osho還未消失前, 我需要為它多做點什麼……譬如बहना और मृतना, Floating and Dying Meditation.

3,25 08:33
Satyana

after 1998 :
Jin Khoja Tin Paiyan (जिन खोजा तिन पाइयां)
英譯 :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Dynamic Meditation]

since 2020 :
Main Mrityu Sikhata Hun (मैं मृत्यु सिखाता हूं)
英譯 : And Now, And Here
[Floating and Dying Meditation]
-08:36

3,17 15:41
[一位奧修門徒的祈願]

七坐支展延四威儀,
軟酥法別通六字訣,
菩提心自帶四無量心,
若在奧修這邊, 可以放進頭薦骨或靈氣意識的手位能量,
如此, 靜心者得到護佑與療癒,
羅漢也能享有莫大資糧.
-15:50

3,17 15:26
七坐支, 軟酥法, 菩提心,
靜坐靜心三寶.

3,13 09:45
原本是在猜想白隱禪師的軟酥法與亢達里尼有無相合之處, 意外發現已有不少相關的日文中文資料, 說明軟酥法是具道家淵源的冥想法, 白隱得此法後治癒了己身重病, 若類比奧修靜心應是Guided Meditation. 資料中包括一段影音, 是一位在桃園提倡自體療癒功法的老師, 將軟酥法融會後作成的語音引導. 簡單的音樂和圖片, 然而對法門要領的掌握十分切要且兼具文學美感. 真心希望他也可以是奧修門徒, 關心奧修工作.
七坐支加上軟酥法, 正可作為種種靜坐和Dhāraṇā, 瑜伽禪法的前行輔助.
-15:03

3,4 09:08
我見到了大野一雄的舞踏,
我見到了大野慶人的舞踏,
我也見到了土方巽的舞踏,
然而, 我還未見到濕婆的舞踏.
或許,只差一步?
只需再多點認知,
只需再多點融合,
這微小,卻又巨大的一步.

2,27 10:24
誰才有資格帶領奧修靜心呢?
總之, 我也是不在其中的.
然而我就和那些門徒一樣, 只能做自己不能不做之事—-

靜心內蘊

舞踏眼藏
-19:32

2,22 06:20
消散與催眠式的寧靜並非真實的寧靜,
異化與碾壓式的狂喜並非真實的狂喜,
那真實的是這兩極的融合—-
靈魂粒子碰撞, 分裂, 融合,
再碰撞, 再分裂, 再融合.
-06:29 -16:58

2,21 13:10
若要設定Osho的Bardo, 略過Namokar Mantra會讓人覺得不智, 與奧修無法連結.
的確Namokar被公認為耆那教的咒語. 然而“Glimpses of a Golden Childhood”金色童年第五章裡有著生動詳細的描述. 此咒語與耆那教本無關聯, 只是偶然際會歸屬於耆那教. 奧修的外公確實是虔誠的耆那教徒, 但他從來不曾試圖將自己的宗教信仰加諸在孫子身上. 這個咒語事實上是奧修的外婆教給他的. 奧修外婆出身於Khajuraho, 具備稀有的宗教品質, 自奧修孩提時期就照顧著奧修. 可以說是她奠基了奧修的生命和宗教態度.
在奧修外公去世的那一夜, 他們三人坐在趕往醫院的牛車. 即將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外公, 躺在當時僅7歲多的奧修膝上. 他張開了眼睛, 問了現在的時間, 在沉默片刻後念出一段Namokar, 隨即如朝陽的露珠般逝去.

NAMO ARIHANTANAM NAMO NAMO
NAMO SIDDHANAM NAMO NAMO
NAMO UVAJJHAYANAM NAMO NAMO
NAMO LOYE SAVVA SAHUNAM NAMO NAMO
OM, SHANTI, SHANTI, SHANTI…….

當奧修與Namokar Mantra是在這般的意識情境下相連在一起時, 作為奧修的門徒怎能不去找到適當的方式, 將此咒語放進Osho Bardo Meditation裡呢?
當然這不會是容易的, 它的宗教屬性可能很難讓多數人接受. 然而Singh Kaur和Kim Robertson已經在多年前的Crimson專輯中, 以靈歌般人聲和居爾特豎琴讓同是宗教味道濃厚的錫克教咒語, 變身成新時代能量的動人音樂. 於是, 如果你是奧修門徒, 肯定會有這樣的疑問: 那我們呢?
是啊, 奧修是這麼叛逆, 這麼顛覆傳統, 為何今日的奧修社區和奧修靜心會變得“高尚”起來, 像是另一種尊貴的階級權威?
或許這不是那些門徒的本意, 他們只是想穩定,合宜地讓靜心能量傳達到更多人身上. 即便如此他們也忘掉了, 消散式的寧靜並非真實的寧靜. 真正有心學習奧修靜心的人, 應該要經常回到奧修的靜心營時期, 要記得奧修不斷提醒著我們的—–只有當水沸騰到100度時, 只有在那個沸點出現之後.
-13:26 -2,22 06:21

2,13 15:06
感謝主, 賜給了我今日的食糧.
依據天主經原始字義, 此食糧是祕意的, 形而上的.
這份恩典就是—-Namokar Mantra.
2,14 07:32

2,13 12,46
Osho Guided Meditation, and Meditative Music……
Anando, Shunyo, Marco, Maneesha, Sudheer, Premal, Miten…….
我也向你們致敬,
雖然只有很少的時間我會想接觸你們的靜心和音樂,
不過那仍是必要的一環.
Osho is an ocean…..最寬廣的海面, 最耀眼的海岸屬於你們. 我需要尋覓的則是一處隱蔽的海灣, 也許一小座礁島就足夠了.
在那裡, 靜心的祕意可以被蘊藏,
而奧修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 遍布在各個角落.

NAMO ARIHANTANAM NAMO NAMO
NAMO SIDDHANAM NAMO NAMO
NAMO UVAJJHAYANAM NAMO NAMO
NAMO LOYE SAVVA SAHUNAM NAMO NAMO
AESO PANCH NAMMUKARO
OM, SHANTI, SHANTI, SHANTI……
-14:29 -2,14 10:00 -2,21 13:02

2,8 17:11
快1年沒來公館了? 剛剛在努力算數, 第一次看見這裡的巷弄店家, 大約是30年前.
買了兩本小孩應該喜歡的童書, 也買了兩件自己還算喜歡的毛衣, 然後腦海中浮現一家叫做台大的麵店, 轉來轉去只能找到一間素未謀面的新潮復古風小吃, 卻是意外地經濟實惠. 走出店外才發現, 它就在我初次上台演出的人文茶館周圍.

今天, 慶人先生逝世滿1個月了吧.

那天友人傳來這則日本國內新聞後, 至今還沒去搜尋相關訊息, 連大野一雄官網都沒看. 因為沒有需要, 也因為沒有勇氣.
然而, 該做的事和該走的路, 還是得繼續.
從來不想在FB動態發表動態, 只是有些該對慶人先生說的話, 也該讓這世界知道:

「慶人先生, 就像我寄給您的信上所寫的,
土方巽對您說的舞踏今後兩百年, 我瞭解了。
而那專屬於您的花與鳥, 我也明白了.
即便是不自量力, 我會去實現的.」

這間30年沒變的咖啡廳裡, 兩位年輕專業的電影人全心投入在如何讓自己人生的傷痕轉化為成功的作品, 也是藉此得到平靜. 每次見到這樣的選擇總讓我覺得可惜, 卻又感到敬佩.
是時候回家陪孩子玩了…..正確地說是讓孩子玩.
-21:57

2,6 15:10
靜心的窄門或許難入,靜心的精神則無限寬廣。
就像Almustafa在Orphalese等待了12年後,望見海面上一艘來自他靈魂母親的小船,在薄霧中緩緩靠岸。
12年的時間,日日夜夜走遍城內街道,看盡往來人車,每一處樓房,店家,與牆角。該如何讓自身在支離破碎後又見完整,終能等到接引的船隻前來呢?

八正道是阿含經裡就可見到的根本修持;十地在中國被歸為菩薩道,原本也是部派佛教就有的觀念。在“The Discipline of Transcendence”, Vol 4中(後改名為“Dancing in the Breeze”,中譯本是“四十二章經”第四卷)奧修對兩者皆有精彩的詮釋。
Samyak是“正”的梵文原字,它的本義事實上並不在正反對錯上面。Samyak指的是一種平衡,歸於中心,根植於地,和諧,寧靜。它是先天與自然的,如同孩子一般,是生命起始的位置。只因為我們離那起點越來越遠,就像當代的藝術和文明,錯誤才會不斷出現。Samyak是放掉自己並回到存在,真正的存在,而非存在主義滿裝疏離,異化,尖叫的那種存在。修行者以這般和諧平衡的狀態通過前七道,前七個步驟,就能來到八正道的最後一步,正定—–一切都對了,你與宇宙整體互相調好音了,而且一點瑕疵都沒有,處在完美的和諧之中。
而十地,十個基礎的第一個是Pamudita—-喜悅。奧修說佛陀一直被誤解成負向和消極的。他真正的教導是除非你是喜悅的,你將永遠無法達成真理。然而那個喜悅不需依靠任何原因。瘋狂的人做得到這點,但那是因為他失去了所有的覺知,包括對於痛苦不幸的覺知。瘋子之外就是聖人,真正的聖人。兩者其實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差別在於聖人是完全的覺知,因此他能從自性裡湧出源源不絕的喜悅。那就是Pamudita。

十地,八正道,十波羅密,四無量心·····這些都是殊勝的功德,支持靜心者的資糧。不過,如果奧修只是談論如何改進德行,奧修就不會是奧修了。他的重點始終都不在原地改良或革新,他關切的一直都是某種追尋。
總覽人類歷史,前面數千年都依靠在宗教上,最近二三百年轉變成脫離宗教。然而從敬畏神到否定神並不是真正的翻轉,那只不過是天平兩端的擺盪。真正的翻天覆地是人想自己成為神,成為神這個字所代表的神性,真理,宇宙意識,涅槃,邏各斯,道。當人所追尋的不是以現世物質或後世名聲就可替代的永恆,而是自身即為永恆,超越生死循環,超越星球成滅,那就是奧修所談的追尋。
當旅程進到如此的階段,需要投入的就是足以匹配的生命。有時覺得奧修應該某一世也作過部派時期的譬喻師。他很常用的一個比喻是水的100度沸點。即便已加熱到99度,夠滾燙了,水還是不會變成蒸氣。只有在你的追尋達到足夠強度時,靈魂的昇華才會發生。
他還說過另一個很能表現這種強度的例子。那是真實的故事。Devendranath,一位知名的宗教學者,常常整晚在恒河上的小船裡避靜修行。有一次在無月的暗夜中,Vivekananda游過了河,爬上船推開了艙門。那時Devendranath正閉著眼睛靜坐,Vivekananda用力抓起他的衣領把他搖醒,並且對他喊著「我來是要問你到底有沒有神?」
Devendranath嚇壞了,這個年輕人半夜全身濕透地闖進來,整艘小船都因為他而不停搖晃。同時Devendranath也不太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他常在宗教或學術會場上作出答覆,那時他會詳細地引用吠陀經,奧義書,薄伽梵歌等等。然而此刻Vivekananda問這問題的方式彷彿是拿出一把槍對著他。他只能安撫Vivekananda:「等一下,放輕鬆點。首先告訴我你是誰,為何會來我這裡。究竟怎麼回事?」
這時Vivekananda馬上放下他的衣領,離開船艙並且跳回河中。Devendranath喊著「等等,年輕人。」Vivekananda喊了回來「你的遲疑已說出了一切。現在我要走了。」

這個故事出現在“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1”找尋奇蹟上冊。這本書是Nargol靜心營的記錄,可以看到當時奧修不論是對提問者的回應,或是親自帶領靜心的方式,都充滿著那樣的強度。不過這仍然不是全部的奧修。他曾說這個旅程有兩個步驟──相互矛盾卻具有某種內在的一致性。首先你必須去尋找、追尋。就像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這是旅程的開始—熱切,意願,追尋。但這只是起點。第二步則如老子所說「尋找,你們就尋不見。不尋找,就尋見。」這並不是兩條分開的道路,這兩個步驟是在同一條路徑上。這條路徑開始於某種意圖,結束在自發的流動。它以追尋為起點,然而終點是一個無所追尋的心靈。
奧修說這段話時是在解說Kabir的詩。Kabir是15世紀的神秘家,生於現今的瓦拉納西。他透過詩篇宣揚奉愛主義,受到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的共同推崇,諾貝爾詩人泰戈爾深受其影響。奧修所講解的這首詩前面幾句是:

你在找我嗎 我就坐在旁邊
你的肩膀正倚著我的

你不會在佛塔裡找到我
也不會在印度神龕裡
不會在猶太會堂裡 不會在天主教堂裡

全篇解說已譯在: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2/07/你在找我嗎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到Osho World下載錄音檔:http://www.oshoworld.com/discourses/audio_eng.asp?album_id=28 尤其在結尾處,你會從奧修的語調中聽到他彷彿也為Kabir所感動。那是“The Revolution”的第3章。

是的,奧修關切的正是此種革命。而桑雅靜心劇坊與自體舞踏苑也是投入在這場革命,因為無論奧修靜心的理論與實踐,或者擇取大野一雄,大野慶人,土方巽個人而形成的的正體祕意舞踏,還是結合舞踏身體,印度古典樂器,以及奧祕之書的內面凝視之舞,都不是原本奧修圈以及舞踏界,印度音樂界習慣的方式。我所關心的是我能觸及到的真理,那既是客觀的律則也是主觀的作法。很可能我必須更主觀一些,更個人一些,才有辦法進到旅程的下個階段,而那或許意味著更不會有人能夠加入桑雅和舞踏苑一起工作。
不過這並不很重要。現在我已漸漸體認到,眾人的喧囂與獨自的孤寂其實都是一種幻象。
奧修還說過這麼一段話:

最大的幻象就是將別人當成「別人」,而最大的革命就是在別人裡面認出你自己。坐在你旁邊的人不是你的鄰居,那是你。外型可能不同,但內在裡跳動的是同樣的心。內在裡,意識的本質是相同的。

最後,再回到Vivekananda的故事。他生於19世紀後半的英屬印度,在加爾各答的高等學府唸書時認識了Ramakrishna。Ramakrishna則是一位大概中小學程度的神廟祭司。Vivekananda起初因為他的學術訓練對Ramakrishna的宗教經驗滿懷質疑,後來卻成為Ramakrishna最主要的弟子。
Vivekananda曾經逼問Devendranath的那個問題,他也對Ramakrishna提出過。兩人當時的對話是:

「你見到神了嗎?」
「是的,我見到了神,就像此刻我見到了你一樣。」
-2,7 09:37

2,3 14:20
❨Ashram❩

[桑雅劇場] [自體舞踏苑]
靜心內蘊 ✽ 舞踏眼藏
Satyana ✽ 謝 明志

❨家❩
-18:06

2,3 14:14
靜心內蘊 ✽ 舞踏眼藏
Satyana ✽ 謝 明志

[桑雅劇場] [自體舞踏苑]

2,3 14:12
靜心內蘊 ✽ 舞踏眼藏

Satyana ✽ 謝 明志

2,3 14:10
靜心內蘊

舞踏眼藏

2,1 12:09
奧祕之書裡提到呼吸的技巧有VBT1,2,3,4,5,6,7,8,89共9個,其中完全在深入內外兩個空隙的是1至4.
在VBT1中奧修解釋了佛陀為何不曾談論這些空隙,原因是佛陀顧慮到這樣會令聽者動心,原本該與氣息同步的覺知就跑到了前頭,因而失去正念正觀。全文是1972年10月3日的演說: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1/31/兩個氣息間的空隙
這個時代的人們心念飛躍,反而需要智識上更多的信服,才可能進入非僅由理性構成的靜心境界。對此的例證馬上就在上文演說的隔日出現。提問者感到疑惑,為什麼只是覺知到呼吸間微小的空隙就足以成道?奧修的回覆十分精彩,大致可歸納為靈性本有,精細手術,原子爆發,公式解密,疊層穿透,頭腦的規避與恐懼等幾點。很建議將整篇談話看完: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1/31/內在寶藏-原子爆發-通道-氣息-空隙

究竟什麼是奧修靜心?一般印象會是分成數個階段,搭配音樂進行這類奧修自己設計的現代靜心。我不很贊同將它們稱作日常或例行靜心,雖然包括Pune在內許多奧修社區和中心都這麼做。奧修的現代靜心既是基礎也是奧祕,端看靜心者能拿出何種態度與瞭解,而非只是當成日常生活中的舒解身心,或是團體前後的例行活動。
奧修重新詮釋過的傳統靜心也必須納進整體視野。“The Book of Secrets”奧祕之書是此類代表,還有“The Secret of Secrets”金色花的奧秘,“The Discipline of Transcendence”四十二章經,“The Book of Wisdom”智慧的書等經典解說,以及幾次靜心營的記錄如“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1”找尋奇蹟上冊,“The Path of Meditation”靜心之路,“The Inner Journey”等等。從這些奧修資料可認識到豐富精深的靜心技巧與原理。
綜觀奧修現代與傳統靜心,大致能整理出身體,頭腦,心,然後進入肚臍或丹田位置,以及定義成正向意念,純然觀照,和祕意融合。這兩條脈絡可獨立可交會,各奧修靜心或明顯屬於某個區段,如Forgotten Language是正向意念的引導,VBT94是祕意地讓肉身融合於空與神性,或者從一個區段涵蓋到其他的,如動態先是充沛的身體動能最後轉成心的喜悅舞蹈,那達布拉瑪從聲音的共鳴帶入能量在腹部的展開與收合。而白袍,作為當時社區每日的高峰,整個過程可說是將不同脈絡的各種靜心屬性都包含了進來。
對靜心法門的歸納統整自古皆然,用意是讓後學更清楚自身的修行之路。瑜伽師地論提出五淨行——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到了中國稱為五停心。這些都能對應到奧修的靜心和教法。就連不淨觀,可能會被認為與奧修相距遙遠,事實上他也都運用過。有個例子是在講解VBT14時,奧修說他曾拿出一張人體剖面圖讓某位求學者盯著看,藉此幫助他能從內看見自己的脊柱,以及脊柱裡流通著生命的線路。

其實奧修在“The Great Path”裡說過,僅靠書籍資料學習靜心是不好的,甚至會有危險。那位失眠三年的錫蘭僧侶所修習的Vipassana就是自己在經典上看來的。依師從學才是正途。
只不過選擇與跟隨明師,恐怕是世上最困難之事,尤其對奧修門徒的自我來說。很多時候還是得回到典籍。於是正確的靜心態度就很重要。關於此態度奧修在奧祕之書裡也告訴我們了,那就是將靜心當成一種樂趣,一種盛宴,當下的慶祝,深深地享受那個靜心技巧,以至於頭腦停止。就像小孩玩遊戲一樣。
有很多門徒是這樣在玩沒錯,卻又會讓人覺得是種輕率、隨便。我是認為,當最好的藝術出現時,那位藝術家也會覺得他是玩出來的。依然是專注,仔細,大量的時間精神,可是沒有壓力,不是為了宣洩自我或功成名就而作。當創作者沉浸於純粹的感動並且合乎真理的美學時,該作品自然臻於殿堂。靜心者亦當如是。
那麼有什麼跡象可以作為靜心與否的判準呢?奧修說了三點:全新的視野,脫離地心引力,不再合於這個世界。全文在: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2/01/靜心技巧產生作用時的跡象 大家可以依此看看是否可將自己視為靜心者。我個人是不敢想。
-17:45 -2,2 07:25 -16:37 -2,15 09:39

1,24 12:13
內觀中心的內觀,以一般十日時程而言,其特點是將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也就是觀呼吸作為前面的準備工作,並限定在氣息於鼻端的進出。在這之後開始進行的毗缽舍那(Vipassana)則專注在身體感受上。

葛印卡是在緬甸習得毗缽舍那的。據經典所記,西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派遣了一批高僧至四方遠土傳播佛法,緬甸應是其中一處。不久後因族群和政治的變動,當地信仰的是婆羅門教和本土原始宗教。直到西元五世紀中葉,來自斯里蘭卡的長老傳入了巴利文三藏,此後佛教才逐漸成為緬甸的國教。
斯里蘭卡的佛教亦是傳自阿育王的使者,屬於上座部的分別說部。佛滅百年後,大約是西元前四或五世紀,原始佛教分成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上座部分出先上座部,分別說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有部分有譬喻師,經量部,瑜伽師,分別說部再分法藏部,化地部,銅鍱部等。
西元四世紀時兩位唯識祖師無著和世親,前者先在化地部出家,後者則在有部。無著所著的《瑜伽師地論》綜合早期結集的阿含經以及後出的部派典籍,提出安那般那念的十六勝行。五世紀時的師子鎧也是先在有部出家,隨後融會中觀提婆和經部思想,所著的《成實論》亦列有這十六種觀行法。
如《大毘婆沙論》記載阿難所言:「我親從佛邊受八萬法蘊,從諸苾芻所傳受得二千。」不論是北傳阿含和南傳尼柯耶集結的佛語,或是部派和大乘宗派的論典,都可能承襲了佛陀的真實法義,值得後世深入研究。
阿含經裡設有安那般那念專章,屬五淨行所緣之一,為重要的修止法門。“止”是梵語奢摩他的義譯。毗缽舍那在阿含經裡則義譯為“觀”。《中阿含經》有一《念處經》,鉅細靡遺地記述了身受心法四念處,包含入出息的觀法。
誠如世親的《阿毘達磨俱舍論》:「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缽舍那修四念住。」以及《雜阿含經》第464經:「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相較於斯里蘭卡和緬甸等地的南傳佛教,中國北傳佛教在止觀、定慧上確實明顯屬於兼修與綜合。
而奧修,似乎也是這般立場:

「一旦你持續這呼吸的觀照──佛陀稱為味帕沙那(VIPASSANA)或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如果你一直觀照它,觀照它,觀照它,慢慢慢慢地你會看見那個空隙在增加,變得更大了。最後會出現那空隙一次能維持數分鐘。一個氣息進來,然後那個空隙‧‧‧好幾分鐘的時間氣息都沒有出去。一切都已停止。世界停止了,時間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為當呼吸停止時,思想是不可能的。當呼吸一次停下來好幾分鐘時,思想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因為思想這個過程需要持續得到氧氣,你的思想過程與你的呼吸很深地關聯著。」

上文收錄在《橘皮書》,原始出處是“The Revolution”第三章。依照前述《瑜伽師地論》和《念處經》裡的教法,將觀照呼吸稱為Anapanasati或Vipassana的確都對。不過Vipassana觀的範圍要廣得多,包括到四念處等於是身心全體所有可觀察的對象。
在《靜心觀照》裡收錄了另一段奧修對Vipassana的談話。他說有三種方式:覺知你的行動,身體,頭腦,內心;覺知呼吸時腹部的起伏;覺知呼吸時氣息在鼻孔的進出。三種方式都有用。而且也可以兩種一起做,效果會更強。如果想所有這三種一起做也行,過程會進行得更快。這都依靜心者而定,怎麼樣更容易進行。這樣的覺知型態相當符合Vi-passana的字義:如此觀看,周遍觀照。
而Anapanasati有時像是單點深入。《靜心冥想》有一段說明文字,原本是奧修於1972年7月3日在孟買的演說,當時是在進行Atma Pooja奧義書系列。他說這方法能做到不僅創造出內在的覺知,同時還讓覺知穿透到甚至是身體的細胞,進到人的整個存在。這有些類似十六勝行中的念息遍身。另外奧修說佛陀曾表示如果你能覺知到你的呼吸即使只是一個小時,你就已經成道了。然而是連一次呼吸都不能錯過,一點念頭都不能出現。
關於呼吸之間的空隙,“The Revolution”第三章也另有描述,此文談得更為清楚。在奧祕之書裡奧修則對佛陀為何不提此空隙作了解釋。
這段談話已重譯在桑雅部落格: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1/24/安那般那念,意識,身體細胞/ 在原書裡接下來的數頁還可見到奧修鼓勵我們以呼吸的覺知來進入21天的閉關靜心,並詳細解說了許多需瞭解和留意的事情。

1/19 11:40
在“This Very Body the Buddha”裡,奧修闡釋了他與葛吉夫和佛陀的意識途徑不同之處。

「然而關於意識,我與喬治‧葛吉夫也有所不同。當他說「要有意識」,他說的是「意識到你存在」。他堅持的是記得自己。現在,這點必須瞭解清楚。你的意識具有相對的兩端。一端是內容物。舉例來說,憤怒的烏雲在你裡面──那就是內容物。而你在覺知著那憤怒的烏雲──那就是意識,覺察,觀照,觀察者。所以你的意識可分為兩邊──觀察者以及被觀察到的。」

「佛陀說:忘掉自己,因為並沒有自己。自己只出現在文法裡,在語言裡;它不是任何存在性的事物。你只要觀察那內容物。藉由觀察內容物,那內容物就會開始消失。一旦內容物消失了,看看你的憤怒──觀照它,你將看見它正在消失。一旦憤怒消失就會出現寧靜。沒有自己,沒有觀察者,也沒有東西要去觀察。就只有寧靜。這寧靜是由味帕沙那(Vipassana),佛陀的覺知方法所帶來的。」

「我自己的方法是:你放鬆下來。既不是觀照那觀照者,也不是觀照那被觀照的事物。只是放鬆,成為被動的。如果有什麼浮上來,你無法不去看它,那就去看它。但不要花任何力氣刻意去看它。如果你可以如同鏡子般放鬆,那麼當某片雲朵經過,它就會被映照出來。」

奧修解說“奧祕之書”的VBT53時提到此技巧是葛吉夫記得自己的源頭,而Thomas de Hartmann在“Our life with Mr Gurdjieff”裡的記述可明確對應到VBT64。
鄔斯賓斯基的“第四道”是對葛吉夫意識體系提綱挈領的整理,從中能印證記得自己的重心傾向。概括來看與唯識學派在心識上的辨析與究源亦有相合之處。
佛陀的八萬四千法蘊確實相應著眾生法相。雜阿含經裡的中道,經龍樹融貫為中觀,直到克里希那穆提跳脫宗教的思路,皆在反映原始佛教無我而空之本質。
奧修法門在其各個階段也有不同面貌,卻又能尋出不變的脈絡。上述引文是1977年12月14日所說的。自1988年4月,奧修會在演講結尾現場引導眾人進入靜心。從亂語開始,然後凍結,放下,身體倒下來,最後坐起,整個過程他不斷提醒著我們的佛性:「Remember that you are a buddha」。這的確是一種心如明鏡,同時具如來藏境界的覺照。

引自“This Very Body the Buddha”的文章已全篇重譯在桑雅部落格裡:https://sannyastheatre.wordpress.com/2020/01/19/葛吉夫,佛陀,與奧修在意識上的不同途徑
奧修最後一次帶領Let-Go(又稱No-Mind)靜心是在1989年4月10日,全程記錄在“The Zen Manifesto: Freedom from Oneself”第11章。OSHO.com的library可見到原文:https://www.osho.com/osho-online-library/the-books 神秘玫瑰有中譯“禪的宣言”:http://www.osho.tw/ebook/book82_00.htm
-1,20 11:05

1,17 09:35
Ānāpānasati 安般守意
Vipassanā 毗缽舍那
Satipaṭṭhāna 念處

āna意思是持來,apāna是持去,一般將其對應於入息和出息。氣息在巴利文裡為pāṇa,也就是梵文的prana。
sati是念,即sammāsati正念中的念。守意和覺知是古今兩種另譯。
paṭṭhāna即《發智論》的「發」。《大毘婆沙論》:「從此發此為初基。……此為根本依此而立。……安足處。」satipaṭṭhāna意思是念之出發點,念之基礎,即念處,意止,或念住。身受心法四念住是佛教尤其南傳與阿含經的根本修行方法。
passanā意思是看,vi有朝向,徧及,各種類,意圖,遠離等涵義。因此今日普遍使用的內觀並不能完整表達Vipassana,更準確的譯解為「用如此的方式去看」,「由此看」,「專注深入的觀看」,「周遍觀照」等等。

依身心全體的念住生起觀照,將觀照帶到入出息的流動與空隙,從各種奧修資料可看出這大致是Osho Vipassana和Anapanasati Yoga的要義。實際靜心過程中的重點與先後順序還需進一步的整理。

1,10 15:37
一直在玩著
一直漂流著
有人活了 有人死了

死之滴管 生之吞嚥
天使的歌聲不知何時傳了過來
無言以對 無處可藏

無法微笑的生者
與熱情洋溢的死者
扮成了兔子 一同現身於舞台上

朋友謝謝大家 讓他生氣勃勃地活在世上
也謝謝你 讓我活著 得以一往赴死

路旁一位披頭散髮的老人喃喃自語:
「天地之慶 人賦而生
日月為鑑 士子之心」

然而天馬座的運行從不曾停歇 如生滅之輪
就在輪軸的中心 宇宙的原點
亦或天堂的廢棄場 地獄的繽紛花園
以及你的眉間 我的手心
有另個靜寂的聲音 連綿不絕地輕訴著:
「Je t’aime」
-10:35 -10:57 -1,11 05:43

1,4 17:01
Carter Emmart.
TED 2010: [https://www.ted.com/talks/carter_emmart_a_3d_atlas_of_the_universe/transcript?language=zh-tw]

桑雅的能力有限, 需要守住特定範圍.
然而, 宗教精神確實是不分領域的.

1,4 16:13
[暗黑] [現代] [自體]
↓ ↓ ↓
形式 元素 ⇉ 舞踏類型 舞踏者的抉擇
↑ ↑ ↑
[暗黑] [現代] [自體]

2020,1,4 12:28
聞即解脫咒

Ah Ah Sha Sa Ma Ha
阿 阿 夏 沙 嘛 哈
Ma Ben Dharma Ra Ra
嘛 北 當 嘛 RA RA
Ha Gan Ga Ah Sha La
哈 港 嘎 阿 夏 拉
Sa Den Dharma Da Li
沙 殿 當 嘛 達 哩
Ga Ha Na Ah Li Ta
嘎 哈 哪 阿 哩 答
Ha Ma Sa Sha Gi Yo
哈 嘛 撒 夏 給 優

(嘉察仁波切語)
「這個咒語,任何眾生一旦聽聞,就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至於是什麼時候能得解脫呢?對於有善根、具善緣的眾生而言,聽聞之後很快就能夠得到解脫;而對於業障較重的眾生,也會得到咒語的加持,而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之後得到解脫;總之,聽聞這個咒語之後一定可以自六趣輪迴中得到解脫的。」
「這個咒語的法源是普賢王如來傳給金剛薩埵,再由金剛薩埵傳給蓮花生大士。在蓮師時代,蓮師將咒語埋藏在伏藏之中,之後由伏藏師取出,以廣利眾生。」
「不論是生者與亡者、或是昆蟲、鳥類、魚類、狗、貓等畜生道中的眾生,以及人類、所有六道眾生,只要聽聞這個咒語,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

仁波切親傳此咒影音:[https://youtu.be/wr5Z8HJTgLA]

12,31 12:53
[桑雅宣言]

在奧修與新舊宗教
世間與客觀藝術之間
釋出最自由的心
遵崇最嚴謹的律則

12,29 09:30
慶人先生 我也是那隻兔子
大浪來襲了 生命湮滅了
任何回應都是多餘的 虛偽的
我會繼續戴上那對長長的耳朵
躲進山洞裡 躲進靈魂深處
在所有死者 生者 以及從愛慾至神性之路上全身碎裂的追尋者面前
獻上我們的舞蹈

Metol dilakhie malkutha wahayla wateshbukhta l’ahlam almin
አሜን
-10:52

12,29 08:04
自體舞踏苑
正體 祕意

基本形 ↔ 基本功 ↔ 變化形
↕ ↕
三大型態舞踏 ↔ 三種靈
↕ ↕
一體 一魂 一心

Ashram Sannyasin
桑雅靜心劇坊
-08:17

12,27 19:08
死之觸摸
時間的停頓
停頓後才有過現未的一次迸出

但我還搆不到天國那最終的階梯
但我還依戀者人間這最後的溫柔

12,27 09:11
花朵是嬰兒 青年 還是老人
尋覓著花朵 因花朵而碎裂的你是嬰兒 青年 還是老人

聽見 每一個人 在天堂的呼吸聲

12,23 15:50
致 暗黑舞踏者:

我向你們致敬,
雖然我們終究無法認同彼此.
我不能同意你們對舞踏與生命的理解,
然而你們在創作與生活中展現出的強韌, 的確是我所不及的.
不同品種的花木, 勢必得生長在不同的水土環境裡,
但偶而的聚首, 仍是可能發生也值得期待的吧.
應該, 還是會有不少相互攻訐乃至傷害的時刻,
然而希望有更多時間, 我能真誠地給予你們我的敬意.

Take good care, including those surround you.

自體舞踏苑
謝明志
-16:11

12,23 11,22
光, 只不過是意識從所著迷的客體返抵主體.
回光,返照—-竟是如此之奧義藏在其中.
15:38

12,16 21,58
婆 ~ 憂
婆 ~ 憂 ~ 離
憂 ~ 離 ~ 憂 ~ 聚
聚 ~ 散 ~ 聚
散 ~ 憂 ~ 寂
寂 ~ 照
照 ~ 定
定 ~ 招 ~ 魂


-12,17 01:07

12,16 21:53
舞踏的四層身體—-
肉身體 精氣體 心緒體 觀識體

舞踏的最高境界—-
體與空(觀識)合一
在伊拉斯愛神之中

12,11 13:05
中道, 即正道.
奧修是在“Dancing in the Breeze”(The Discipline of Transcendence, Vol.4)的第一章講解了八正道和Samyak.

Samyag-dṛṣṭi 正見 — Samyak-saṃkalpa 正思惟 — Samyag-vāc 正語 — Samyak-karmānta 正業 — Samyag-ājīva 正命 — Samyag-vyāyāma 正精進 — Samyak-smṛti 正念 — Samyak-samādhi 正定

Samyak的原義遠超出是非對錯. 那是一種平衡, 非緊繃, 歸於中心. 它是原初的狀態, 越用力離它越遠. 一旦你找到趨近它的方式, 眾多後天人為的錯誤就會自然脫落.
在命名自體舞踏苑之前, Samyak Butoh這個概念已經在我心中有一段時間, 因此也就成了舞踏苑的英文名稱. 自體舞踏是相對於暗黑舞踏, 現當代舞踏的一個研究分類. 能夠呈現‘正體’並散發奧義的Samyak Butoh, 是自體舞踏苑或我個人真正要實現的目標.
此正體奧義之路, 在舞踏界能看到的學習對象, 或許僅這三位——土方巽, 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
-12,18 11:28

12,10 21:23
Amritasya putrah, 奧修是在“The Book of Wisdom” Ch.25的結尾處說出這兩個字.
內觀中心清淨專一的實修能量, 自然值得所有追尋真理者, 包括奧修門徒去誠心學習.
不過, 我們可能不瞭解, 奧修本人也是精進修行者的代表. 他從小就遵照耆那教的飲食規定, 而在成道前有很長一段期間, 他是過著每天凌晨三點起床跑步與靜心, 全身上下只披著一塊布, 睡在竹墊上的苦修生活. 是在成道後, 他才變成了我們印象中的奧修.
以下譯文已放在“深光桑雅”社團專頁的“奧修生平探索”檔案文件裡. 原文出自“Theologia Mystica” Ch.9.

[在這時發生了短暫的停電:沒有光,也沒有了麥克風聲音]
是的,它就是像這樣發生!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突然黑暗,突然光亮,而你什麼也不能做。你只能觀照。
那一天我笑了,因為我所有那些為了達成它的可笑努力。在那一天我笑我自己,在那一天我笑這整個人類,因為每個人都在努力取得,每個人都在努力到達,每個人都在努力改善。
在我身上它以一種全然放鬆的狀態發生——它總是以那樣的狀態發生。我嘗試過所有事情。然後在那時,看見所有努力的無用,我放下了·····我放下整個規劃,我忘掉關於它的一切。有七天的時間我活得再普通平凡不過。
當時與我住在一起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是第一次他們看到我只是過著普通的生活。要不然我整個一生都是一種完美的紀律。
我與那個家庭一起住了兩年,所以他們知道我會凌晨三點起床,然後我會去作4或5英哩的長途走路或跑步,接著我會在河裡沐浴。每一件事都是絕對排好的。即使我發燒了或生病了也都一樣:我仍然會這樣照常進行。
他們知道我會靜心地坐著好幾小時。到那天為止我吃得都不多。我不喝茶,咖啡,我有嚴格的戒律關於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到了晚上9點整我就會入睡。即便有人與我一起坐著,我也會就這樣跟他說「再見」然後上床睡覺。這時那個與我住在一起的家庭,他們就會告訴那個人「現在你可以回去了,他已經去睡了」。我甚至不會浪費片刻去說「現在我睡覺的時間到了」。
當我放鬆了整整七天,當我放下了所有事情,頭一天我就在早上喝茶,而且睡到9點才起床,那個家庭覺得很困惑。他們說:「發生什麼事?你墮落了嗎?」他們本來以為我是個偉大的瑜伽士。有張那些日子的照片還留著。我身上總是只披著一塊布,就只有這樣。白天我用它披住身體,晚上我就用它當被子蓋。我睡的是一張竹墊。那就是我所有的慰藉——那張被子,那塊竹墊。我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了。
當我9點才醒時他們很困惑。他們說:「一定有什麼地方不對。你生大病了嗎?病得很重嗎?」
我說:「不,我沒有病得很重。我已經病了很多年,現在我是絕對的健康。現在我只會在睡眠離開我時起來,只會在睡眠來到我身上時睡覺。我不再作時鐘的奴隸。我會吃任何我的身體想要吃的,我會喝任何我想要喝的。」
他們無法相信。他們說:「你甚至會喝啤酒嗎?」我說:「拿過來!」
那是我第一天嘗到啤酒的滋味。他們不敢相信他們的眼睛。他們說:「你完全沉淪了。你已變得完全沒有靈性。你在做什麼?」
我說:「夠了就是夠了。」在那七天我忘掉了所有計劃。我永遠地忘了它。
然後在第七天它發生了——它就這樣不知從何而來地發生。突然間一切都是光;而我什麼也沒做,我只是坐在一棵樹下休息,享受著。

12,10 19:30
舞動型態 牽引出→ 角色情節 [舞蹈劇場]
內在心緒 衍化成→ 動作示意 [身體演員]

舞踏, 奠基於上述兩種過程, 但還需摻入另一環節——靈, 或靈魂.
而其三個面相——亡靈, 性靈, 生靈.
-12,11 05:48

12,10 08:54
兩極往復
負負得正
正而復反
相合中道
中道即正道 大道 天下為公 大同世界

於是

清⇎民國⇎共和國⇎文革⇎天安門 民進黨執政 反送中⇎?

12,9 12:59
依據osho.com檢索系統以及Sannyas Wiki的Timeline, 奧修第一次提到葛印卡是在1985年8月的演說, 為了一段葛印卡在報紙上關於奧修的談話. 接著是1987年9月和1988年2月有門徒提問——奧修的回應既是猛烈的炮火又是慈悲的關愛.
然而我想略過資料中對於葛印卡與奧修之間, 奧修門徒在葛印卡那裡, 葛印卡學生在奧修這裡等等的描述. 從Rajneeshpuram那幾年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在奧修世界裡, 所有與人和現實生活相關的事件, 即便再多客觀記錄, 甚至是奧修本人的表示, 其實都不怎麼重要.
真正要緊的, 仍是與真理能夠連結的靜心和生命法則.
因此葛印卡的Vipassana和奧修的Vipassana, 根本的差別在於一位是佛教徒, 一位是佛. 佛教徒如履薄冰之處, 對佛來說談笑間就越過去了. 二千五百年前的那位佛需要以無我涅槃, 清淨戒律去導正當時印度過與不及的求道方式. 同樣地, 二十世紀的這位佛也應當用印度本有的神性意識, 情愛能量來破解桎梏已久的宗教傳統——中道是在兩極往復間產生出來的.
所以大致來說, 修行葛印卡Vipassana之人繫念於清除業障而得解脫, 此可注疏成「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而奧修的Vipassana或任何他的靜心, 會令我們記起自己是Amritasya Putra, 不朽之子, 在永恒的美與喜樂中回歸宇宙意識, 詩意一點的話語為返抵神的家園.
更多關係到Vipassana技巧層面的討論, 就留待以後吧.
-13:06 -19:02 -12,16 13:14

12,4 15:54
花 – VBT

鳥 – Butoh

12,3 09:17
自體舞踏苑所追尋的,
是暗黑舞踏與現當代舞踏外,
自體舞踏當中,
之正體和祕意舞踏.
目前見到能代表此等舞踏者:
土方巽, 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

12,1 19:18
死之舞動
死之舞動
華麗如直鋪天際的綢緞
歛藏如洄游泥河的鰈魚

但我仍然流下眼淚
但我仍然只能無語 轉身 輕歎
遠望 屏息
遁去
-12,2 09:21 -12,3 09:08

12,1 15:55
飛鳥
死命拍打著折翼
金色花朵迸出
漂浮在寂靜的宇宙裡

卻是不可抑止的顫動
卻是泉湧而出的歡悅
卻是無窮無盡的暈狂
卻是不知終始的相擁 入眠

11,25 13,03
重拾 功體

11,25 08:19
事實上從不曾失去
沒有任何事物會流逝
只是變了些樣貌 新的層理加了上去

一直都藏在心裡 隨時都可來到身邊
那最愛的 最純真的寶貝

11,24 07:16
仍然在期盼
心裡仍有個洞
能拿什麼去填補
當一切都正在流失

俏俏地 有少許光線 從細縫滲了出來

11,23 10:53
另一個關聯: 1893年Vivekananda參加的芝加哥世界宗教會議, 發起者是Swedenborgian的居士.
瑞典神學家Swedenborg的著作深深影響了大野一雄.
以土方巽-大野一雄-大野慶人此脈絡的舞踏為根基, 絕對足以發展出奧修與靜心界尚未認識的靜心舞蹈. 此種舞蹈可為非西方人格特質, 不需依循西方或現代文明語彙, 能感受到東方文明美感的靜心者提供另一條路.

11,23 10:33
1881年, Ramakrishna是二十多年的加爾各答Dakshineshwar Kali Temple祭司, Vivekananda則將要取得加爾各答高等學府General Assembly’s Institution的文學士學位. 兩人的會合具有將印度宗教文明銜接至現代的標誌性意義. 此股浪潮繼續推動數十年後出現了奧修.

11,23 09:49
雅利安人帶著Rigveda來到印度, 而四吠陀的完成, 梵書, 森林書, 尤其奧義書, 必然含有本地印度民族的智慧.
殆至非婆羅門宗教, 濕婆信仰, 瑜伽與譚崔修行, 六派哲學, 恒河流域孕育出的文明主體已然確立, 某種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復興.

11,23 09:07
喔喔, 這是山本太郎(1925~1988)的詩,

おお あれは
波の音ではない
母なる海の
無窮動
そのいのちのふるさとから
やってくるのは
「怒り」ではない
光かがやく子供たちだ

土方巽的舞踏.

11,23 08:53
壓扁的蟲子
夾縫間喘息的魚
這山林多麼綠意盎然啊

11,23 04:40
土方巽, 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舞踏的數個關鍵字:
ἔρως – Eros
स्पन्द – Spanda
Swedenborg’s angel
魂魄
狂暈
Plotinus’ Eudaimonia
-05:02 -06:45

11,20 21:22
「AMRITASYA PUTRAH: we are sons of immortality.」
1979年3月7日, 奧修講解到修心七要的結語時說出上面這句話.
藉由此宣示, 奧修再次與印度古經典奧義書, 以及19世紀末聖者維韋卡南達相聯結.
直到當時, 他已作過Sarvasar, Kaivalya, Adhyatma, Nirvan, Ishavasya, Adhyatma, Akshya, Atma Pooja等十幾個系列的奧義書演說, 也多次提到維韋卡南達和他的師父拉瑪克里斯納. 關於維韋卡南達那充滿力量的追問「Have you seen God?」, 印象很深的一段描述是在找尋奇蹟上冊第8章.
-11,22 10:46

11,18 22:11
Amritasya Putra – Son of Immortality – 不朽之子

During his speech at parliament of religion, Chicago in 1893, Swami Vivekananda quoted from Shvetashvatara U. thus: “Children of immortal bliss – what a sweet, what a hopeful name! Allow me to call you, bretheren, by that sweet name – heirs of immortal bliss – yea, the Hindu refuses to call you sinners. Ye are the Children of God, the sharers of immortal bliss, holy and perfect beings."
在1893年世界宗教會議的演說中,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引用了白騾奧義書。所言如下:「不朽喜樂的孩子們—多麼甜美,多麼充滿希望的名稱!請允許我,兄弟們,用這名字稱呼你們—不朽喜樂之繼承人—是啊,奉行印度宗教者會拒絕稱你們為罪人。你們是神的孩子,享有那不朽喜樂之人,神聖與完美的存在。」

11,18 16:24
अमृतस्य पुत्रा – Amritasya Putra – Son of Immortality

युजे वां ब्रह्म पूर्व्यं नमोभिर् वि श्लोक एतु पथ्येव सूरेः
शृण्वन्ति विश्वे अमृतस्य पुत्रा आ ये धामानि दिवियानि तस्थुः

yuje vāṃ brahma pūrvyaṃ namobhir vi śloka etu pathyeva sūreḥ
śṛṇvanti viśve amṛtasya putrā ā ye dhāmāni diviyāni tasthuḥ

O senses and O deities who favor them! Through salutations I unite myself with the eternal Brahman, who is your source. Let this prayer sung by me, who follow the right path of the Sun, go forth in all directions. May the sons of the Immortal, who occupy celestial positions, hear it!

[Shvetashvatara Upanishad, Chapter 2, Verse 5]

11,16 09:00
時代在變遷.
社會在騷動.
政治即人心, 如海面波濤拍打, 必為目光焦點.
桑雅的本分是盡力守住那寧靜的海底, 神聖的法脈.

11,13 16:09
“Ashram”經過五個月左右名為整修實為休眠期,
今天終於有了正式開工的感覺.

11,12 10:13
法脈, 就是一個孩子, Santo Niño.
得像擁抱嬰孩那般呵護它, 關照它.

11,12 10:09
Osho Ashram
北印Uttarakhand喜馬拉雅山區 / Jabalpur / Bhopal / Gadawara / Kuchwada村
Gujarat / Denmark / Germany
曾經的Bombay和Poona
Taiwan?
-12:33

11,11 19:05
為何而要靜心?
除了自己加上身邊的人, 不可避免地也與整體世界有關.
這一部分之於我, 應該就是法脈的延續吧.

11,11 19:01
Ashram(आश्रम), 可譯為精舍或修院.
其梵文字根 sramah 有努力, 辛勞的意思.
難怪我總是與之擦身而過.

另有一義是讓寺鐘等緩慢反覆地鳴響.
這, 我能試試看.
-11,12 10:47

11,8 21:26
仍然毫無招架之力
不論是在死 還是愛面前
或者因殘缺而卑劣的自心
連那都快被碾碎了

我需要庇護 我四處求援
在絕望中我徹底倒下
卻發現自己棲身於透著微光的洞穴裡
神祕的氣流來回輕彿著我
我因此沉沉睡去 在夢中飛翔至愛慾與死亡俱無的天空之上

11,7 22:26
五蘊循行:
色(六根五境)→識(六識)→受(意境)→想(意境)→行(意境)[→受(意境)→想(意境)→行(意境)][→受(意境)→想(意境)→行(意境)]

覺性溯源:
覺行→覺想→覺受→覺色識→覺末那阿賴耶識

溯源帶出正行, 正行返歸本心, 覺性圓滿而證道成佛
-11,23 07:14

11,6 12:42
心|戒 → 定|慧
戒|行 → 定|慧

慈心 ↔ 外|內|密戒
正|立 → 心|身 ← 架|越
← 虛|空

主定 必以心輔
主心 必以定輔
而成深廣慧
-16:12 -11,7 17:20

11,3 12:42
Born to live
Born to die
Born to be a pair of quivering arms
give out the dance of Asura
hold on the waist of Niño
-21:28

11,3 08:35
正見靜心 (The Forgotten Language)
中觀靜心 (Vipassana)
內蘊靜心 (Osho leading No-Mind)
-11:52 -11,9 08:50

11,1 21:21※
死之聲音
死之聲音
喀 怦


稚嫩臉龐的親吻

10,30 15:49
Shunyo與Marco版奧祕之書靜心的確提供了實用的捷徑, 然而對於真正想深入這部經典以及奧修闡釋之人, 就必須另加許多說明與前提.
將奧祕之書技巧編排成1小時數個步驟再配上音樂, 這在Shunyo之前就出現在Pune了. 但我常想, 如果奧修還在, 他會支持這個作法嗎?
沒錯, 奧修是親自設計出動態和亢達里尼等好幾種相同方式的靜心, 可是我們沒有看到他為Vipassana附上音樂. 雖然Vipassana也在佛堂每日的1小時靜心之中, 整個過程就是單純的45分鍾靜坐15分鐘靜走, 不僅沒有音樂還會有人來施以禪杖—-至少二十年前是如此.
我想強調的是, 我們需以不同的態度, 不同的重點來看待奧修現代靜心與奧修傳統靜心. 兩者都很好, 都很值得去體驗, 但彼此間的不同不該被輕易忽略. 虛渡時間尚屬小事, 因認識不清而錯過珍寶才是一大遺撼.
奧修的世界即便恪遵傳統也還是可以充滿美與喜悅. 從最早參與Osho Vipassana的門徒得知, 那時候會在團體過程中讓大家聆聽Sitar, 後來三摩地時段會安排現場音樂安排或許就是源自於此吧.
然而真正的奧祕只有在正確的作法下才能展露出來. Pune曾有7天和21天的Vipassana團體, 也有過提供食宿的閉靜靜心. 橘皮書裡奧修對閉靜修行作了清楚的說明. 就算是今日, 要找一個奧修空間來閉關靜修Vipassana或Vigyan Bhairav Tantra, 也不是辦不到的事.
一切都是取決於自心.
-11,23 07:29

10,30 14:18
Ohno
花↔鳥
靜心↔舞踏
Pratyabhijna↔Spanda
ओशो
-16:59

10,30 12:28
大野一雄是「現代」舞踏
土方巽是「暗黑」舞踏
大野慶人是「自體」舞踏

讓「舞踏」發生吧
就在 我身上

3,17
心念和身體僅能打造吸引觀眾的舞踏表演.
必須具備意識才能創造深刻的舞踏質地.
藉助於意識, 從紛雜的舞踏形式可整理出三種脈絡: 暗黑舞踏, 現代舞舞踏, 自體舞踏. 也因此看見在三種脈絡裡各舞踏者的層次高下. 這樣的評判同時是種肯定, 因為意識超越個人美學和身體觀, 於是各種舞踏, 各種藝術呈現, 都是符合群體生命之階段與類型的意識狀態.
然而, 意識一項十分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特質是: 它仍需要進化它自己, 而它是有可能達成這般的進化.
就像土方巽從他迸發的暗黑, 大野一雄從他綺麗的現代, 大野慶人從他強韌的質樸, 都碰觸到了某種蛻變與超越, 因而定位了各舞踏形式發展至今的高度.
舞踏的最頂峰是—亡靈, 生靈, 性靈的三位一體.
-10,29 08: 35 -10:49 -10,30 10:46

10,28 07:46
[轉心] 悅心 揚心 信心
[道心] 善心 無量心 菩提心

10,27 21:48
舞踏可以是文明意念的構築, 可以是神靈瀰漫的附體,
但是一落入兩邊就會變成侷限, 就會失掉它原本可有的高度,
事實上, 大野一雄, 大野慶人, 與土方巽已經達到了, 至少觸及到了,
然而要看出這點, 需要具備與他們相同的眼睛,
而這意味著, 你必須先將來自各種知識體系, 甚至己身人格心緒的所有眼睛, 全部剝除掉.

10,22 19:17
關於Nadabrahma的聲音, 可見到的奧修資料裡皆為humming. 中文字典是蜂鳴, 持續低沉的聲音, 嗡嗡作響, 英文字典則加註嘴唇是閉著的.
雖說此靜心源自西藏, 若要將它連結到嗡嘛呢唄美吽的嗡, 最好看作是個人的選擇, 或是研究上的設想.
畢竟奧修始終都是採取最為寬廣但不失根本的作法——正所謂廣法深義.
-11,23 05:52 -06:03

10,22 18:51
Shunyo與Marco版VBT75的步驟要領, flame加上fire的比重更勝於light, 感覺上像是與VBT79的混合體.
並且少了Walking, Sleeping, Dreaming的意識變化歷程, 而這才是此靜心真正要生起作用之處.
-20:48 -11,23 07:20

10,22 09:23
臺灣會有Osho Ashram嗎?
這片土地, 這裏的人, 奧修的Sannyasins,
有多大需要? 能提供多少支持?
不僅止於靜心和療癒,
也不是一味地往創造, 藝術, 企業經營, 社會制度去延伸,
而是奧修, 就是Osho, Bhagwan, Rajneesh,
就在Discourse, White Robe, Satsang, Samadhi中,
那是純粹的宗教能量, 超越形式並還原本質,
世間所能找到, 最為極致之美.
-09:27

10,21 06:13
可是孩子, 你只是個四歲的小孩.
爸爸有責任陪伴你, 至少直到你開始能照顧自己.
然後, 爸爸就能放心地, 交給你爸爸在這世上所真正擁有的.
即便到那時候, 那仍然只是, 爸爸留在筆記本上的這些字句.
但爸爸知道, 你會比我有能力, 讓每一顆種子都綻放出綺麗的花朵,
因為你本身, 就是那最美妙的之一.

10,21 05:44
媽 妳在這世上已到最後的日子
請讓我為妳發心 修心
請讓我為妳祈力 祈福
請原諒我對妳的隔閡
現在我開始可以在任何地方 很容易就看見妳了
妳也要終能善待自己的心 讓靈魂自在
接著發現 原來我們走過的 是一奇妙的旅程
媽 對不起
謝謝妳

10,20 20:00
孩子, 今天又是我們家三人出門遊玩的一日, 你一樣是開心的嗎?
你總是那麼容易就笑著, 那麼容易就哭起來, 那麼容易就奔向媽媽爸爸, 尋求一個親密的擁抱.
然而爸爸總會不禁去想, 自己能繼續擁抱你多久? 照顧你多久? 雖然爸爸從來不懂得怎麼照顧.
就像爸爸的媽媽, 即便她如此盡責支持爸爸近五十年, 如今也快到盡頭了.

10,20 10:57
慶人先生的生靈, 土方巽先生的亡靈, 一雄先生的性靈,
接續靜心sadhana, 舞踏sadhana也該開始了嗎?
或者, 再等些時候.
-11:02 -11:19 -19:14

10,20 09:45
這個月底前, 須整理完成大野慶人DVD“花と鳥”與隨附書冊“舞踏という生き方”的中譯稿.
-10:05 -10:57

10,19 12:55
荒原是一大片得以咆哮 呲牙咧嘴 重擊殘軀之地
然而 或許這一切真正需要的 僅是讓我的手指 輕觸著你的
-15:11 -16:40 -10,20 09:46

10,17 06:30
凌晨醒來
仍然感覺該去跟隨
仍是覺得想被拯救
於是 我必須縱身山谷
我正在山峰與谷底間這一大塊空無之中翻騰 跌盪
同時死去

10,16 15:31
自求義:
佈施 – བློ་སྦྱོང་
持戒 – झान
忍辱 – 相處
精進 – Deva Satyana

另取解:
佈施 – 起心
持戒 – 定心
忍辱 – 轉心
精進 – 願心
-10,29 07:02

2019
10,16 11:18
奧修說”The Book of Secrets”裡的9個呼吸技巧, 應可確認為VBT1至8與89. 對應Lakshmanjoo的“The Manual for Self Realization”, 則是Dhāraṇā1至4, 8, 28, 32, 41, 和112.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