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mpse of Osho — his lfe, places, and people



      相對於他較早的三托歷經驗,奧修的成道這件事對他意識的衝擊具有永久效果。因此作為一位充分覺醒之人,所有從身分和生平經歷而來的人格認知都已煙消雲散。成道(涅槃,獨存,解脫)是在所有屬性之外的無念狀態,而且肯定不是以邏輯語彙能夠解釋的觀念,因為它超越了任何邏輯與言語表達此等現象的企圖。如何以言詞來表達那超越言詞之事呢?最好的作法是廣泛參照奧修自己的談話,他已設法以言語來描述那超出言語的,尤其《超越之修持:佛陀四十二章經講記》(The Discipline of Transcendence: Discourses on the Forty-Two Sutras of Buddha)第29章(1978年版第2冊)是此事件的關鍵資料,而在《靈性不正確的神秘家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Spiritually Incorrect Mystic)(Sarito著,2000年版68頁)可以讀到清楚明瞭的摘錄。此處奧修以他自己的話語提供給我們一份細節分明的敘述,相較他之前的成道者要詳盡得多。成道不該被標記為一種經驗,而是應看作對我們真實自性的直接辨識。奧修說:
    「最需記得的根本事情之一就是無論你在你的內在旅程裡遇見了什麼,那都不是你。你是正在見證它之人······即便是偉大的內在世界行者都曾陷在美妙的體驗之中,變得認同於那些體驗,心想「我找到我自己了」。於是他們止步於抵達最終階段之前,原本到了那裡所有體驗都會消失······成道不是一種體驗。」(Meditation: 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奧修在試著透露這成道現象時也給了我們他對語言限制的瞭解,他是暫時以言語來描述他的成道。
    「老子說:『真理被道出的那一刻,它就變得虛假了。』真理是無法傳達的。然而語言還是必須使用;沒有其他的方式。所以我們必須有條件地使用語言,明白它對那個經驗來說並不適當。因此我才會說『在我獲得我的成道的那一天。』這既不是一種獲得,也並不是我的。」(Theologia Mystica)
    「我肯定見過上百位神秘家將它描述為有如突然間千顆太陽在你裡面升起。這在神秘家的語彙是常見的表達方式,並且是以各種語言,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
      成道就是意味著你的意識不被思想,情緒,感受所籠罩的一種體驗。當意識完全空無時,會有像是爆炸那樣的情況,一種原子的爆發。你的整個視野變成充滿不知從何與為何而來的光。而且一旦這情況發生了,它就會持續下去。它片刻都不會離開你;即便當你睡著時,那個光仍在你內部。在那一刻之後你能夠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見事物。在那樣的體驗之後,你裡面不再有任何問題了。」(The Inward Journey in Osho’s Guidance)
      在與他的一位教授爭論當中,羅傑尼希將佛陀與拉瑪那·馬哈希放在同一個等級裡,並且責問那位教授當拉瑪那·馬哈希仍在世時沒有去見他——去親眼目睹。
      那棵茅爾什里樹(maulshree tree),奧修成道事件中的一個焦點,仍然可見於賈巴爾普爾市(Jabalpur)的巴瓦塔爾公園(Bhanvar Tal Garden)。它為不是很寬的水道圍繞著,有鐵橋可以跨過去。巴關蒂(Bhagawati)對她在2011年3月21日探訪這公園所作的報導:「補充精神後,我們驅車前往公園······當我們買了票進入大門時,興奮之情開始高漲。門口兩側設有兩隻龐大但看來很友善的玻璃纖維恐龍······似乎這兒是賈巴爾普爾市的一個奇異世界!公園佔地遼闊,美化工程的層面居多,有著受到良好照顧的花床以及許多樹木和綠地,讓人們在傍晚過後天氣涼爽時可以坐在上面,他們的孩子也能四處奔跑玩耍。阿爾卑斯式木製圍籬將某些綠地與步道隔開,其他地方的草皮則是金屬柵欄在保護。這條步道通往一個環形的區域,或許直徑有15英呎,由附有小門的金屬柵欄保護著。正是此處,那棵茅爾什里樹從綠草圍繞的一小塊棕色土地中央生長出來,並有狹窄的水道將這區域圍成圓圈。到了傍晚孩子們會在四周玩水,也會坐進一隻黃色塑膠小艇裡划槳繞著這護城河。並沒有提及奧修或是此樹的銘板,對此我感到高興。我光腳踩上了一道極燙的金屬窄橋,越過護城河朝著那棵大樹而去。它的樹幹確切說來是短的,卻有著十分寬大的樹冠。一小群門徒正坐或站在它旁邊——稍後我聽說就在今天早上,當我們還坐在火車裡時,這裡有一場盛大的慶祝活動。」
*摘譯自 Osho Source Book, Volume I, Part Two, 2.2 Enlightenment in Bhanvar Tal Garden 作者:Pierre Evald(Sw Anand Neeten)
*Bhagawati的報導全文 The Maulshree Tree, March 21, 2011
*Youtube上現今Osho Tree與Bhanwartal Garden的 實景影片





      「那是最不尋常的時刻。一位佛正在離開他的身體,如同脫掉衣服一般。任何輕微的噪音或表現出來的情緒,在那樣的時刻,對我們師父來說都會造成極大的痛苦與不適。」
      「奧修在美國監獄時被下了緩慢生效的毒藥,也被照射導致他身體急劇退化的輻射線。他很清楚這個身軀已經不值得再活在其中。是到這時他才要求他的三摩地應建在莊子屋裡面,對大家則說他需要那裡有張新床。為了這個目的從孟買運來了大理石,並且按照他的吩咐與指導將其建造完成。或許他也在那睡了一晚,然後又移回原本的臥室。
      在離開身體之前,他指示Amrito等他的身體火化後,應將骨灰放置在新床底下,門徒們可以在那四周坐下來靜心。他十分了解關節的疼痛是治不好了,活在這身軀裡會是極度地痛苦。事實上,他從不曾讓他的弟子們知道他在膝蓋和其他關節部位所承受的疼痛,也是因為如此他決定離開這個身體。他作了幾個準備——除了三摩地外,他讓精舍所有的建築物都漆成黑色;他重新建立起當他不在這裡時已經四散的能量圈。」
      「此處我想分享一些關於我們師父的神奇能力,那是許多弟子們未曾知道的部分。當我們看到那段影片,Amrito在1月19日向大家報告奧修是如何離開他的身體,有個片刻Amrito的呼吸停了一會,他的臉漲紅了,他的眼睛泛出淚水,最後他已經說不出話了。嚴肅的氣氛正覆蓋著佛堂裡的全體群眾,突然間Amrito卻笑出了聲,同時大夥們也笑了起來。實際的情況是,先前有位門徒送給奧修一個時鐘作為禮物,每個整點它會像隻小公雞一樣咯咯叫。後來奧修吩咐將擴音器裝在每扇門上面,並且定時為早上5點到晚上11點,好讓每一次小公雞咯咯叫時都會成為一種提醒,又有一個小時從生命裡溜走了。所以,這事實上是我們師父自己的設定,當整個群眾變得嚴肅與憂傷時,那時鐘裡的小公雞因為已經晚上7點整就咯咯叫了起來,於是每一個人都大聲地笑出來,在我們師父為了驅散嚴肅所作的安排之下。」
*摘譯自Ageh Bharti發表於Osho News的文章 The reality of Osho’s death  圖片擷取自 Never Born – Never Died






      奧修的父親,巴布·納·耆(Babu Lal Jain),人稱達達(Dada)或達達吉(Daddaji),來自蒂馬爾尼(Timarni),那是中央邦(Madhya Pradesh)霍斯杭格阿巴德縣(Hoshanabad)的一個小鎮。他出生於1908年,生在一個天衣耆那(Digambara Jains)塔蘭教派(Taran Panthi)的家庭裡,此教派崇敬耆那教聖人塔蘭思瓦密(Taran Swami)。巴布·納隨他父親之後,1934年他和他的太太由於財務狀況被迫搬到加達爾瓦拉(Gadarwara)。早先他的父親已安頓於此,由於先前的家鄉巴索達(Basoda)爆發的疫情。自英國施行統治以來,該地區於整個1890年代流傳著霍亂,同時中央省份在第一次地方大饑荒中還有瘧疾熱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賈巴爾普爾專區(Jabalpur division)也出現了饑荒。
      加達爾瓦拉在那時是一個穀物生產中心,而在此新的據點此家人一起建立了布行生意。作為大自然愛好者與友善慷慨之人,達達自身是個獨立的靈魂與靈性的求道者。他本就以一位天衣耆那教的宗教人士著稱,時常親近廟宇,斷食,以及讀誦經典。然而他的追尋逐漸越過宗教儀軌的外在侷限,並且隨著歲月他更加往內進入靜心。年少的羅傑尼希(Rajneesh,即奧修)會讀他父親關於耆那教與塔蘭思瓦密的書,而且常常問他父親相關的問題,那些問題並不總是容易回答。
      奧修的母親是薩拉斯瓦蒂·德薇(Saraswati Devi),1915年生於庫其瓦達村(Kuchwada),村子位在賴森縣(Raisen district),離博帕爾市(Bhopal)約有40英哩。按照普遍的孩童婚姻習俗,她在7歲時嫁給了巴布·納。出身相對富裕且和善的家庭,她的父母將對羅傑尼希,這小男孩自最初的童年時期就搬到庫其瓦達與他們同住,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庫其瓦達在噹時是個大約700人口(奧修是說只有200)的小農村,位在溫迪亞山脈(Vindhya Mountains)的青翠谷地,離最近的公路有18英哩之遠。
      牛車是那些日子在卡恰(kachcha,不平坦的道路)上面唯一的交通工具。薩拉斯瓦蒂應在她父母的家中生下羅傑尼希,因此,既然庫其瓦達一到雨季就會與其他村子隔絕,她在離預產期還有5個月時就從蒂馬爾尼被帶到那裡。
      1931年12月11日,薩拉斯瓦蒂生下了奧修,一個具有某種俊美的男孩,使得他的父親立刻稱他為拉賈(Raja,梵語的國王)。在那涼爽的早晨,雙管來福槍屢屢擊發,歡慶的聲響從銅碟,鼓與鈸在奧修外祖父母的赫韋利(haveli,宅院)的敲擊中鳴出。他們的僕人布拉(Bhoora,意思是白人)通知村民們一位繼承人已經誕生,同時在赫韋利屋前的芒果樹下生起了火,讓村民們一邊閒聊關於這新生兒的預兆一邊烤著甜馬鈴薯。
      孩子的外祖父是拉賈·薩赫(Raja Saheb)亦稱拉賈吉(Rajaji),他是庫其瓦達的地主,擁有大約1400英畝的土地。奧修稱他為那那(Nana),而將外祖母拉妮·瑪(Rani Ma)按印度一般習俗稱為那妮(Nani)。據奧修所說那妮的外觀特徵並不全然像印度人,更確切地說她是出自某種混合的血統,或許在他的體內流著希臘的血液,可回溯至亞歷山大帝在印度征戰冒險的時代。她一直活到八十歲,並且相當明顯地對羅傑尼希這個男孩有著深遠的影響。她自己的父親是位詩人,她父親的詩歌在那個年代的卡朱拉荷(Khajuraho)即她出生地周圍的村莊都能聽得到。
      孩子生下來後布拉,拉賈·薩赫的僕人,就駕著牛車循著一條幾乎無法通行的泥路到了蒂馬爾尼,邀請巴布·納的整個家族參加將於出生第六天進行的慶典。巴布·納與他的父母馬上跟著布拉坐上同一輛牛車回到庫其瓦達。他們受到拉賈·薩赫的歡迎並收下拉妮·瑪,奧修的外祖母準備的禮物。是在出生慶典結束後他們即將離開時,拉賈·薩赫問巴布·納是否可將這小嬰兒留在庫其瓦達,好讓他的晚年有所慰藉;當他的父母開始想念他了,他們只要告知一聲,孩子立刻就會回到他們身邊。小嬰兒拉賈的父親同意了他的薩摩地吉(Samadhiji,即岳父)的提議,與他的家人回到蒂馬爾尼,而薩拉斯瓦蒂則與這新生的嬰兒一起留下來。
*摘譯自 Osho Source Book, Volume I, Part One, 1.0 Birth and Childhood in Kuchwada 1931 – 1939   作者:Pierre Evald(Sw Anand Neeten)



Woodland Apartment。 奧修於孟買的第二個住所。在此公寓大樓奧修作了許多演說,包括《譚崔經典》全部內容。(拍攝於2018,10,25)




CCI Chambers。奧修從Jabalpur遷至孟買後的第一個住所。在此公寓奧修演說了《找尋奇蹟》上冊後半與下冊全部內容。(拍攝於2018,10,26)




奧修出生的家。位於Kuchwada,現由Osho Tirth社區負責管理,到訪者於社區登記後可入內參觀。(拍攝於2018,10,22)




奧修出生的家。位於Kuchwada,現由Osho Tirth社區負責管理,到訪者於社區登記後可入內參觀。(拍攝於2018,10,22)




奧修出生的家。位於Kuchwada,現由Osho Tirth社區負責管理,到訪者於社區登記後可入內參觀。(拍攝於2018,10,22)




奧修出生的家。位於Kuchwada,現由Osho Tirth社區負責管理,到訪者於社區登記後可入內參觀。(拍攝於2018,10,22)




奧修出生的家。位於Kuchwada,現由Osho Tirth社區負責管理,到訪者於社區登記後可入內參觀。(拍攝於2018,10,22)




奧修 在草坪上 (普那 1974)
https://oshosourcebook.com/part-four




無門之門 (普那 1970年代)
https://osholifeandvision.com/biography




奧修樹。1953年3月21日奧修於這樹下成道。此地為Jabalpur市的Bhanwartal公園,環繞在樹四週的水池是公園近年所新建的。(拍攝於2018,10,21)




奧修在Jabalpur的住處。1953年3月21日凌晨,奧修步出這間房子,於鄰近的Bhanwartal公園樹下成道。(拍攝於2018,10,23)




奧修在Jabalpur的住處巷口。1953年成道時的居住地。(拍攝於2018,10,21)




奧修亭。位於Gadawara的Osho Leela社區內。此處原是一廢棄的濕婆廟宇,奧修於青少年時在廟裡經驗到三托歷。社區訪客皆可至亭內參觀或靜心。(拍攝於2018,10,23)




Sakkar河邊。Osho Leela社區牆外,青少年奧修與他的女朋友Shashi約會之處。(拍攝於2018,10,23)




Sakkar River。Osho Leela社區內所見視野。奧修在Gadwara時期常以此河為靜心之處。Sakkar的意思是糖。(拍攝於2018,10,23)




奧修 在草坪上 (普那 1974)
https://oshosourcebook.com/part-four




1960年代奧修舉辦的大型戶外演講
https://osholifeandvision.combiography




1960到1963奧修在Jabalpur印行的書冊
https://oshosourcebook.com




1960年代奧修所用的打字機
https://oshosourcebook.com




Marble Rocks River。Narmada河流經Jabalpur區的Bhedaghat鎮時,兩側皆為白色大理石岩壁。奧修在Jabalpur時期常於深夜划船至河面上靜心。







奧修從1942到1951不同型式的簽名
https://oshosourcebook.com




奧修外婆的家。Nani在Gadawara的住處之一。更多描述可見於《金色童年》一書。(拍攝於2018,10,23)




奧修父母家入口。Gadawara時期。更多描述可見於《金色童年》一書。(拍攝於2018,10,23)




Gadawara的理髮店。更多描述可見於《金色童年》一書。(拍攝於2018,10,23)




奧修父親的布行。Gadawara時期。更多描述可見於《金色童年》一書。(拍攝於2018,10,23)




奧修在Gadawara的小學。校名為Ganj Primary School。更多描述可見於《金色童年》一書。(拍攝於2018,10,23)




奧修小學六年級時編輯的手繪雜誌“Prayas”(effort)
https://oshosourcebook.com




奧修青少年時期常去靜心的濕婆廟宇
https://oshosourcebook.com




奧修出生村子Kuchwada的池塘
https://oshosourcebook.com




Ma Bodhi Sumito(left) & Swami Hari Om Shrama(right)
Osho Swan Nest
http://www.sumito.seabout-Osho-Swan-Nest.html
http://sumito.seindex.html










Osho Amritdham入口。此社區帶領者Swami Anand Vijeyji從奧修在Jabalpur時就跟隨奧修,社區的建立亦得奧修親自指導。
https://www.facebook.com/Osho-Amritdham-Jabalpur-1522213748038092




Swami Anand Vijey
Osho Amritdham
http://www.oshoamritdham.in




Swami Narendra Bodhisattva
Osho Leela
https://www.facebook.com/osholeelaashram
Osho Om Bodhisattva
http://oshobodhisattva.com




Ma Prem Punima
Osho Anhad
http://oshoanhad.org/index.php



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